绿意爬满山,所到之处满眼皆是绿;流水潺潺,河水经过之地景色秀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碧蓝天空如新洗。居住在保山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享受着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巨大福祉。
波澜壮阔70载,美丽保山展新颜。绿水青山,是保山不容染尘的底色。红花河、大小桥河、西大沟3条黑臭水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三个万亩”生态廊道项目、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保山以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书写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篇章。
保山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打好水、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系列措施下,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保山连续三年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为“优”,一个由碧水、蓝天、净土构成的保山正朝世人走来。
污水治理还自然原貌
夏日傍晚,沿着西大沟南下,清澈见底的河水沿着河道哗哗流淌,两岸柳树低垂,一片怡人新景。
曾经被污染的西大沟,河岸及河体垃圾随处皆是、河道污水横流,污染严重、臭味熏天的环境使生活在周边的群众苦不堪言。
“红花河边现在环境大大改善了,每天吃完晚饭我都要和家人一起来散步。”家住红花小区的李大伯高兴地说。作为三大黑臭水体之一的红花河一度因河水遭到严重污染而戴上“黑臭水体”的帽子。
为解决水污染问题,保山市积极开展以河长制工作为重点的防治工作,实现县(市、区)乡、村三级河长制全覆盖。以“河畅、水清、岸绿”为目标,实行三级河长巡河,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的治理保护体系。
在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的同时,着重开展好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防治地下水污染、保护水和湿地生态系统等工作,全力实施河道治理、加强城乡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目前,我市三大水系12个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三条黑臭水体治理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
经历污染带来的诸多弊端,走过艰辛曲折的治理之路,保山认识到只有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解决影响民生福祉的环境问题,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方向才是保山发展的根本路径。
大气监测护生态优势
“保山的空气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可谓处于领先地位。”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道。
作为自然环境基础较好的地区,我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守护大气环境,开展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保山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7.6%,细颗粒物(PM2.5)为25微克/立方米。
近年来,保山持续推进空气污染防治,以燃煤锅炉淘汰、烟气脱硫工程建设、油气回收综合治理等为重点,严格开展环境监测。朋友圈里广为传播的“保山蓝”,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予以的恩赐,更是保山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以“天蓝、水绿”为目标开展污染防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所展现的自然本色。
持续“保山蓝”,需要精细管理。市生态环境局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保山中心城区高污染燃料区划定实施方案》中各项工作任务。加大在线监测数据分析预判力度,强化空气质量在线数据分析,督促责任单位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任务。
通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确定关停取缔、整合搬迁、升级改造“散乱污”企业209家,对施工工地及渣土、砂石运输车辆开展长期监督检查,处罚一批造成扬尘污染的砂石场和房地产企业;加大洒水降尘力度,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56%,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达98.4%,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不断增强。
净土防污守青山鸟鸣
尽管已到初秋,东山森林公园从山脚到山顶都是绿意盎然之景。茶地之绿、花木之绿与悦耳的鸟鸣相得益彰。
东山上绿意苍翠的氛围与游客争相前往打卡的笑脸告诉我们:包括原本贫瘠的东山在内的土地正在逐渐恢复良好生态环境,净土下茁壮成长的树木展现出绿色发展带来的勃勃生机。
促成这一变化的缘由是什么?
新理念扎根带来环境发展。我市坚持绿色发展,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深化土壤防治工作,印发《保山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制定保山市2018-2020重金属污染防治减排计划,与重点监管企业签订了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自行监测的相关要求,积极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获得经济收入,必须守住好山好水。生态好带来的不只是秀丽风景,生态与经济结合,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同时,使生态环境遍地生金。在东山上,一家名为《五园铜锅鸡》的农家乐引人注目,青砖灰瓦建成的院落与周围的景色形成鲜明对比,却又恰当的融入风景中。前来彩虹路打卡的游人们在山顶极目远眺,看着山下绿色层层叠叠,品位着农家小院的山珍美味。
坐落在东山脚的隆阳区河图镇大官庙社区红岩村,几年间冒出了许多农家乐,迎来了上万人的游客。“祖祖辈辈生活在东山,谁能想到因生态环境而发展,东山成了旅游观光地,我们不用外出打工,靠开设农家乐就能有收入。”村民小李满是信心地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