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隆阳沪农商村镇银行

首页> 关于我们

区县动态

干群携手,乡村变迁看担当

发布时间:2015-04-22来源:保山新闻网浏览字体:[      ]

太阳刚下山,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的老老少少就活跃在杨柳依依的长堤边翩翩起舞,给这个原本恬静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热闹的气息。 

“自2014年8月以来,山邑村的15个村民小组成立了18支老年文艺队,每天晚上都组织村民在一起跳广场舞,显得异常热闹。”村党总支书记杨绍武介绍,以前,村民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只知道守着看电视,现在不同了。 

山邑村辖8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1204户,4093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共有党员96名。2014年以来,村党总支以强基惠农“合作股份经济”为切入点,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抓手,重点解决基层组织“有心服务”、“无钱办事”的问题。 

社区党总支首先考虑到盘活村里的固定资产,把集体建盖的20座烤炉以每年1.6万元的价格出租给烤烟种植大户,让村集体有了“第一桶金”。 

借助全县实施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的机遇,去年,村党总支把18万元项目资金入股到村里的康汇食品公司,每年又能从该公司分到红利1.7万元。 

为推动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促进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村党总支决定与村民抱团发展,将村民的1006亩土地流转出来,折资80.48万元,整合项目资金77.8万元,并由村干部自筹资金50万元,把这三块资金作为股本,入股到村里的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股份”的方式,发展观赏莲藕种植和小龙虾、鲫鱼养殖,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化。 

“按入股比例进行分红,仅此一项,2014年村集体收入就达到11万元。”杨绍武介绍。 

村民杨应美是全村459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的受益者之一。她说:“自家的7亩土地流转出去后,丈夫外出务工,自己到合作社务工,每年有土地流转金5600元,加上 两口子务工收入4万多元,收入比原来好多了,同时还能够照顾老人和孩子。”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山邑村,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儿童也像城里人一样,走出家门,跳起了广场舞。全村18支文艺表演队都购置了音响设备,经常开展文艺演出。文艺队通过表演,向群众广泛宣传孝道文化、感恩文化,村里的赌博现象少了,社会治安也好多了。 

岩子脚自然村村民苏梓白,年轻时就是村里龙狮队的主力。2014年将自家的2亩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后,白天到合作社里务工,晚上则走进文化室,帮助大家放音响,与乡亲们一起唱歌跳舞。 

杨绍武说:“村里有了集体经济后,村党总支在去年重阳节和今年春节都组织了文艺表演,并给每支文艺队1000元的演出补助,大家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投资4.8万元修建了堆果至河头磨房1.6公里的硬化道路;投入2.4万元购置党员活动室设备;用1.3万元补助妇女节、儿童节、教师节活动;拨给村老年协会4000元搞文艺活动……”提起壮大集体经济后党总支所做的事情,杨绍武如数家珍。 

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过程中,山邑村投入10多万元,建成便民服务大厅1个,并利用综合平台,实现与县、镇两级综合平台的有效对接,方便群众办事。村党总支还因地制宜建成便民小超市1个、爱心网购点1个,并在3个党支部延伸建立为民服务点,以村民小组长或党小组长为代办员,制定代办员民事代办制度,开展民事代办、费用代缴、惠农支付、便民超市等为民服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山后田自然村在去年4月份成立了老年文艺队后,眼看其它自然村的老年协会统一购置了服装和音响,大家都坐不住了。自然村老年协会会长李金祥听说村里建起了服务平台,就利用综合服务平台爱心网购点,在网上订购了28套文艺演出服装。 

李金祥深有感触:“综合服务平台真好,买东西便宜,方便群众啊!” 

近年来,山邑村党总支以敢于担当的精神,不断加大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开挖沟渠、修建观荷堤5.6公里,完成村内主干道改扩建7公里、小花桥至杨家村道路硬化和绿化2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房屋特色改造45间,发展山邑人家、水上鱼庄等农家乐8户。 

提起山邑村的变化,从乡镇退休回家14年的老干部沈自成说:“这几年,村里的道路一条比一条宽敞,一条比一条滑溜,小桥流水、荷花满塘。这些变化,让群众看到村干部作风务实、团结干事、敢做敢当,大家的心更齐了,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变化的不仅是村容村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山邑村也逐渐开花结果。 

“杨从兆捐款1000元;杨新华捐款1000元;杨奇茂捐款1000元;杨建茂捐款1000元……”姚关镇驻山邑村干部张为美给记者展示了一份捐款名单。今年春节期间,为了建设村里的老年文化活动室,孔水自然村的100多户群众自发捐款24000元。 

日前,市委办和市政府办下发通知,在全市大力推广“山邑模式”,全面推进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记者相信,在“山邑模式”的助推下,全市2016年全面消除“空壳村”的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网站声明|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06030408号 服务热线: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