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隆阳区辛街乡易地扶贫搬迁集镇安置点里异常繁忙。不时有拉门窗、卫生洁具等各种建材的车辆进入小区,每个单元楼里都能听见装修施工的敲打声。按照农村的说法,狗年没有立春,是“无春年”,搬迁户们为了图个吉利,都想赶在春节前搬进新家。
搬迁户的这种心情跟以前可大不一样。邹里村村民陈德还记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始于两年前,但是由于故土难离的情结和对搬迁后生计问题的担心,无论乡村干部怎样做工作,仍然没人愿意搬。而陈德和弟弟两家人都挤在破旧的老房子里,正打算分家出来另建。况且,他想得更远的是集镇安置点离街子近,自己能做点小生意。2016年春节前三天,他第一个站出来报名搬迁。由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直难以打开局面,乡党委决定成立一个由搬迁对象中的党员和工作队里的党员组成临时党支部。作为一名党员,又在外打工多年,在村里说话有份量,见多识广的陈德自然就成为了临时党支部的一分子。
建房的钱从哪里来,搬迁后的生活怎么办?群众担心的这些问题正是乡党委、政府首要考虑的问题。按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享受每人2.6万元的无偿奖补资金用于建房、扶投公司共建资金6万元的补助标准,群众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至于群众的生计问题,早在易地搬迁安置点的规划选址时,乡党委、政府就进行了充分考虑,除了地处辛街集镇中心,群众就医就学方便外,更主要的是搬迁群众可依托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蔬菜、甜柿、花卉、商贸物流产业,并且安置点距离保山工贸园区、昌宁“园中园”较近,搬迁户可以就近打工。
临时党支部成立后,陈德和其它搬迁户中的党员主动协助乡村干部做群众工作,跟他们讲政策、话发展、聊打算,与他们一起掰着指头算算经济账,再畅想一下搬迁后的新生活。在大家的努力下,群众渐渐打消了顾虑,纷纷报名搬迁,以至于报名搬迁的户数多过了安置点能容纳的户数。
作为热心人,陈德也被大家推选为建房理事会理事,对施工方的材料进行严格把关,监督房子建设质量,协调群众跟施工方之间的关系。尽管当理事每个月1800元的补贴与他外出打工每天两三百元的收入比起来要少很多,但他觉得政府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再加上群众的信任,作为一名党员,理应发挥自己的作用,况且本身也是一名搬迁户,大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如今新房子已经建好,有的搬迁户已经入住,有的正在抓紧时间装修。眼看快过年了,陈德不着急自己家的年货有没有备齐,而是担心还在装修的几户群众春节前能不能入住。陈德便天天忙着东家催催,西家问问。
最让陈德挂心的是,一些刚搬来的群众生活是否习惯,还有哪些困难?听说蒋中文家这几天正忙着搬家,他便想去看看。敲开门,蒋中文正在家里拾掇,客厅虽然还没摆上家具,但已收拾妥当,崭新的窗帘已挂上。厨房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油盐酱醋瓶子摆放整齐,窗棱上还挂了几块腊肉。蒋中文告诉陈德,他已把床搬来住起了,虽然家具还未置办好,但一家人先安顿下来,再一步一步慢慢想办法。
蒋中文一家五口人,父亲年迈无劳动力,两个孩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小学,妻子在家务农,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外出打工维持。陈德告诉他,安置小区将建立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及时向群众发送技能培训、就业信息等。他和妻子可以通过参加中介、企业、学校、职能等部门的技能培训后,由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介绍到附近的企业、园区等打工,既能增加收入又可照顾家里。听了陈德的话,蒋中文皱着的眉头舒展开来。
从蒋中文家出来,陈德看到,对面新入住的搬迁户门上贴着醒目的红对联:扶贫共筑康庄梦,致富共修幸福桥;横批:共筑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