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领略极致山水、极边文化的绝佳去处:既有北海、热海、高黎贡山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区,也有和顺、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等充满人文色彩的文化景区;
这里也是体验四季如春、花开遍野的绝妙之地:春季到界头观万亩油菜花海,夏季到湿地看北海鸢尾竞相争艳,秋季到银杏村感受遍地金黄,冬季到和睦村赏万株百年山茶,感受心灵故乡诗酒田园的情愫。
这里便是“高黎贡山下的伊甸园——腾冲”,户外运动的天堂,休闲度假的目的地。这里让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一切与腾冲多年来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以“美丽腾冲”建设为目标,像保护眼睛一样来保护生态环境,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植树护树爱树 满山披绿
在腾冲沙坝国有林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层林尽染、郁郁葱葱。腾冲市林业局副局长董诗向介绍,从砍树到护树,腾冲国有林场经历了一场自我革新的过程。
腾冲全市辖5个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135.3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32.73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20.1%。改革前,5个国有林场均属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林场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木头”经济,陷入了“差钱—砍树—再差钱—再砍树”的怪圈。
“木头经济”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大径级林木比例过低,小径级林木及乔灌木所占比重大,造林以“两杉两松”为主,林种单一,生物多样性程度不高,植被的含蓄水能力下降,小河小溪断流和泥石流现象时有发生。
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实现林场的可持续发展,腾冲市于2013年5月对五个国有林场进行了改革。从2013年5月起,5个国有林场全部由自收自支的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改革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全供养。林场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林场采伐、经营收入全额上缴财政,财政按林场给予人员工资、公务开支等基本支出和营林造林、森林防火、防火通道维修、森林病虫害防治等专项经费。
放下斧头,拿起锄头,林场改革改出了一片新天地。改革3年来,5个林场共实施森林抚育12万亩;综合改造2.6万亩,林分结构调整7万亩,种植珍贵乡土树种300万株;完成封山育林1.41万亩;实施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示范基地建设项目3000亩,储备林改培2000亩;区划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9万亩,后备林1.06万亩。林场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森林生态功能逐年恢复,体现了国有林场生态建设的主体功能。
同时,加强森林采伐管理,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防护林体系等重点工程建设,积极落实绿化荒山行动,增加林地面积。从过去以杉木、秃杉等针叶树种为主,逐步转向以楠木、木莲、桦木、楸木等乡土阔叶树种为主,依托5个国有林场和乡镇在全市培育有乡土树种35种4096万株。制定了《腾冲市古树名木保护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规范活树移植管理的通知》,对各乡镇已挂牌保护的5.43万株古树名木进行数据动态管理,完善档案资料。
节水控水治水 水天一色
龙川江水又清了!
在芒棒乡张家村杨大伯的记忆中,龙川江曾经河水清澈,鱼虾成群。但由于龙川江经过的乡镇、村寨较多,且流域径流内矿产资源储量丰富,采矿企业多,排污控制力度不够,龙川的部分河段一度受污染。如今让杨大伯高兴的是,经过治理龙川水再度变得清澈。
为加快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全面落实“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防止水害和水污染,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腾冲制发了《腾冲市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坚持取水行政许可审批。水电开发和生产生活用水必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取水行政许可,预留生态下泄流量不少于10%的生态流量。
“多用多排、少用少排。为加强取水监控,我们安装了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及时了解每个企业的用水情况及河道生态流量。” 腾冲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中心主任魏强辉说。
同时,腾冲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建成了我省首个市级环境视频监控中心,对重点排污企业和河流断面实施24小时监控,随时监控掌握排污企业排污情况和河道水质现状。
为解决河流水质不断恶化的问题,腾冲市建立“河长”制,明确各乡镇的属地管理原则,统一治理时限,统一治理标准,以水环境治理为重点,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制定了全市河堤植树绿化方案,从2014年起,各乡镇及挂钩部门对宜植树绿化河堤逐年植树绿化,实施岸绿景美生态好的美丽腾冲目标。同时实行河道生态化管理,保留河道原有自然形状。
截至目前,全市共取缔非法采砂采石点500多个、非法选厂69家、解石场70多户、废塑料加工厂2家。组织对滇滩、曲石两乡镇50多家非法选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所涉6个省级断面全部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达标率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6%,全市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100%,全市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水体得到有效治理。
宜居宜业宜游 人城共生
自2005年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以来,腾冲城市建设逐步从外延拓展转入到内涵提升。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腾冲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建设生态宜居山水田园城市”的目标,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量不断增长,城市综合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宜居指数明显提升。
通过规划引导调控,将城市园林绿化与总体规划紧密结合,围绕城市“一城二区”的组团式布局,以“一圈、一带、多片、多点”的布局进行绿地系统建设。在规划实施中,充分利用城市的山形水势,将城建在自然中,外围多个自然山体环绕而成生态绿圈,城内建成生态和景观绿化区,沿腾越河——大沙河布置滨河绿地,形成景观廊道;沿城区内腾越河、华严路等构建滨河绿化带和道路绿化带,将外围绿色景观引入城市,融为一体。
在城区,均衡布置了道路、单位、小区、生产、防护等公共绿地,为居民提供就近休闲场所。逐步形成了覆盖完善、功能合理、绿量丰富、交叉分布、城在景中的绿化格局。对绿地建设不断增量提质,实施立体绿化技术规范,大量种植本土适生植物,在沿街单位、小区积极推广立体绿化和拆墙透绿。大力开展省级园林单位、园林小区创建工作,单位绿地面积达23.69公顷,新建、改建居住区19个,绿地达标率95.14%,共6家单位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单位。
同时,构建绿色脉络,大力实施公园提质改造及新建工作。道路布置和绿化采用二板三带、四板五带等方式,人行道主要栽植香樟、小叶榕等常绿树种,中央景观绿带以不同季相和乡土特色苗木搭配成型,辅以季节性的时令鲜花更替装饰,呈现出“一街一特色,四时不同景”的特色道路景观,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6.43%,林荫路推广率达63.81%。
近日,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26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腾冲市榜上有名。多年来,腾冲先后获得了“中国翡翠第一城”、“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和顺”、“中国优秀旅游名县”、“最具魅力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美宜居宜业宜游名县”、“2014年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城市”等荣誉,并入选胡润榜2014全球优选生态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