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置身于龙陵县碧寨乡三家村的层层绿荫中,令人神清气爽,感受到的是阵阵清凉,暑意顿消。挂满果实的古核桃树、柿子树蓊蓊郁郁;村落若隐若现,依山而建的农家小院镶嵌在青黛之中,村道旁的树荫下点缀着几套休闲石桌凳。几棵百年核桃树庞大的树冠下,是文化大院,文化大院面积不大,图书室、电教室、健身场等一应俱全,几位古稀老倌老奶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还有几位回家度暑假的大学生在画画。一位画油画的学生告诉笔者,“每年回家度假的第一件事便是画家乡的高山、山溪、农舍、炊烟和牧归的父老乡亲,用画笔记下这浓浓的乡愁。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画中,跟小时候的情景一个样。”
留住美景更要留住乡愁。近年来,龙陵县遵循建设秀美之村、富裕之村、魅力之村、幸福之村、活力之村的要求,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五线一重点”的方针重点打造,即龙山邦腊掌热矿泉景区一线(重点建设横山村、香柏河村基础设施及农家乐),龙新蚌渺湖及黄草坝温泉一线,镇安(古驿站)、腊勐松山抗战文化一线,龙江、碧寨、木城、“两江”(怒江、龙川江)农耕文化一线,象达、平达历史文化生态旅游一线,勐糯城乡一体化重点。
在村庄规划中采取“一村一策”的方式,将山区村居修旧如旧,展示原始生活风貌;近郊村居,在改造提升的同时,兴建民俗馆,在美化了乡村环境的同时,留住乡村记忆。整合项目资金3亿余元,实施了106个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带动一批杂乱无章的旧村庄变成了环境优美、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新家园。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着力于生态文明村建设,截至2016年末,全县已有90%的村寨5万余农户建成了“钱在树上长,人在氧吧乐”的生态庭院。全面推行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和乡村净化、亮化、美化、硬化、绿化“五化”工程,并探索出“政府监管、市场运作”的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村村建起了垃圾收集池(垃圾桶),配备了保洁员,全县建成垃圾焚烧炉64座,全部纳入统一管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初步形成城(镇)在绿中,村在林中,人在天然大“氧吧”中的人居环境,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歌养心,景养眼。”漫步在与邦腊掌热矿泉相连的龙山镇大塘子寨,犹如在林中穿行,各种树木把大塘子包裹得严严实实。依山而建的一幢幢民居掩映在绿树翠竹中,房前屋后,栽满了各类花木果树;整洁宽敞的村庄道路,绿树环绕成荫;寨中文化广场旁的一池清泉清澈见底,广场上10多个老倌老奶在甩山歌,吸引了数十名游客驻足观看。寨里的6家“农家乐”天天客满,生意火爆。大塘子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它广泛流传于龙川江畔的村村寨寨。丰厚的民族民间艺术沃土,产生了一大批“草根”歌手,“甩山歌”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龙山镇党委书记裴兴毕介绍:“近几年,龙山镇在赧场、白塔、横山等10多个村(社区)开展了‘推动乡村生态文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后,村民或接轨城镇新生活,或发展乡村旅游业,连点成线串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美丽环境产生的经济效益,让广大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走进掩映在绿树翠竹中的勐糯镇大寨傣族村,沿着天然石铺筑的村庄主干道行走,映入眼帘的是绿树环抱的菩提文化广场,非遗文化展馆、奘房、佛寺、藏经楼等错落有致;道路两旁一幢幢用竹篾(笆)装饰的傣族民居,竹楼式景观灯、泉水清澈的景观池、袖珍式的傣家“小客厅”(休闲广场)等相互掩映;院墙爬满藤蔓植物的傣家小院里,花萼竞秀、兰草溢香、干净清爽。一群傣家“小卜冒”(小伙子)、“小卜哨”(小姑娘)在跳“嘎秧”,几个少儿在石碾前嬉戏,颇有几分诗情画意。
大寨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永平介绍:大寨以传统古村落保护项目为依托,以民族民间文化为载体,着力打造旅游服务与高原特色农业相融合、生态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生态宜居、聚商宜业、魅力宜游、统筹发展”的美丽乡村。目前,大寨已经成为旅游热点和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昔日穷山村,今天“绿富美”,村民以经营村庄的理念,积极发展商贸餐饮业和种养加工业,有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803元。
“花重山水绿,风清鸟惊人。”一园一湖扮靓一座城。举步毗连城区的东坡森林公园,10多公里长的水泥、天然石铺筑的游道在林间蜿蜒穿过,休息亭、观景台点缀有致,每天早上和傍晚,游道上游客如织,成为市民的天然大“氧吧”。位于市区的龙山湖水景公园,湖水清澈,鱼儿嬉戏;湖畔,楼台、亭榭、绿化小品、景观灯、健身步道精巧玲珑布局合理;古色古香的跨湖石拱桥如长虹卧波,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园区内绿水依依,翠竹绵绵,树木蓊蓊,水清、山静、树奇,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生态图。既有“小桥、流水、老屋、古树”的山村气息,又有“山岚、竹影、渔歌”的世外桃源韵味,是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生态大“客厅”。
龙陵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如一幅秀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有山有水有风情,让广大农民萌生了借景生财的致富梦想。现在,在龙陵农村,“观农景、品特色、农家乐、风情游”的生态旅游日益盛行。该县积极引导产业流,开辟了小黑山——蚌渺湖、苏帕河——勐蚌、怒江龙川江农耕文化等生态康体旅游线路,沿线100多家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吃、住、游配套服务,生态旅游人气攀升,火了一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