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隆阳沪农商村镇银行

首页> 关于我们

区县动态

两年5个项目投入资金2115万元——以工代赈项目助力昌宁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16-12-08来源:昌宁新闻网作者:吴再忠浏览字体:[      ]

2015年以来,昌宁县积极组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助力贫困村、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两年共实施项目5个,累计投入中央项目资金2115万元,修建自然村硬化公路46.66公里,灌溉沟渠10.2公里,开展河道治理1440米、支砌河堤1800米,复垦和新增、改善灌溉农田1060亩,受益人口14768人。

初冬时节,昌宁南部的更戛乡小坝子内,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成长,忙完秋收秋种的青年农民们纷纷骑上摩托车,到集镇及附近打工。看着水泥路上来来往往往的摩托车,更戛乡乡长周强茂开心地说:“去年以前,这个片区的路还是土路,村民出行十分不便。大家能走上水泥路,全得益于今年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项目的实施,让大家的致富路通畅了,一直困扰着大家的河道也得到了治理,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周强茂介绍,更戛村新寨片区以工代赈综合开发工程于今年年2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项目完成改造并铺筑混凝土路8.8公里,治理河道1440米,支砌河堤1800米;完成投资582万元。更戛乡更戛社区和勐统镇长山村两个村的43个自然村1432户5654人直接或间接从项目中受益。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这一片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彻底改变晴通雨阻、交通不畅的现状;更戛河险段的治理,对保护农田,预防洪涝灾害对群众造成的财产损失作用重大。更戛河田尾段河道治理工程建成后,复垦农田130亩,保护农田1200亩,预计每年可增加粮食7万公斤,年增产值14万元;通过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区交通运输、群众出行条件将得到明显的改善,生产生活资料及茶叶、烤烟、甘蔗、核桃等农产品、农副产品运输成本明显降低;当地群众参加该项目建设,可获得劳务报酬90万元以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这个项目虽然不算大,但却抓住了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周强茂说,基础设施的改善,是贫困地区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拓宽增收渠道,增加经济收入的基础条件。今后,乡村两级将充分利用当地土地和气候资源,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泡核桃、茶叶、蚕桑等经济作物,巩固和壮大烤烟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力争片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提高500元以上。

和更戛村新寨片区项目区的群众一样,2015年来,昌宁县共有14个行政村的106个村民小组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得到了脱贫的助力。2015年,大田坝镇华严村大平地片区综合开发工程投入中央资金458万元,改造并铺筑水泥路1条8.5km,防渗加固沟渠1条2.3km,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60亩, 覆盖1个村6个村民小组806人;大田坝镇大桥河至湾岗村道路水毁工程修复项目投入中央投资19万元,修复涵洞5道、挡墙18米,弹石900米,1个村14个村民小组1455人从中受益;耈街乡水炉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投入中央资金575万元,改造并铺筑弹石路7条17.5公里,防渗加固沟渠1条5公里,覆盖9个村37个村民小组5433人。2016年实施的柯街镇联合村片区综合开发工程,投入中央资金481万元,完成防渗加固沟渠3条3.2公里,改扩建村组道路9条长8.46公里,建涵洞25道112米,完成坡改梯249.3亩。

在项目实施中,昌宁县坚持把以工代赈项目与水利、交通、扶贫等其他渠道的项目整合实施,针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基础设施改善入手,全面改善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规划,引导群众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水平,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增收渠道拓宽、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同时,着眼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加大环境整治,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提升项目的综合效益。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网站声明|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06030408号 服务热线: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