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隆阳沪农商村镇银行

首页> 关于我们

区县动态

“水墨施甸”初妆罢

发布时间:2015-06-29来源:保山新闻网浏览字体:[      ]

在培育旅游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探索中,施甸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山水为体、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定位“水墨施甸”,将山水和人文、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形成合力,致力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突破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如今的施甸,依托水生态资源、温泉资源以及丰富多彩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所进行的努力和实践已初显出成效,这也让有着农耕文化传统的施甸人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厚,热情越来越高涨,一幅山城一体、景城一体的“水墨施甸”发展画卷正在这片古老神秘的大地上渐次铺开。 

挖资源 理清思路白纸绘蓝图 

“施甸有什么?天上没有飞的,水里没有游的,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从何谈起?”曾几何时,人们大多数这样认为。施甸资源匮乏,交通区位不占优势,发展旅游业阻力重重,在全国上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施甸也一度失望和徘徊。 

2013年以来,在国家加快旅游改革发展,云南提出了打造万亿元“大旅游”的发展目标,保山提出要打造温泉之都、珠宝之都、休闲之都三张旅游名片以及全国推出了先进典型杨善洲同志的背景下,施甸县将文化旅游产业的突破发展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一个“施甸发展旅游,如何大有作为?”的大讨论在各级党政班子、干部群众中广泛展开。同时,该县意识到,要想发展旅游就得先吃透摸清县情,为此,施甸一把手带领“四班子”走遍施甸的山山水水,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只为找到一条适合施甸旅游发展的契合之路。 

施甸古称石甸,意思是“石头也会唱歌”的地方,从地图上看,施甸县宛如一颗弧形的大豆镶嵌在怒江东岸山脉的峻岭翠谷中。这里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地热资源丰富,距今3亿年的古生物化石群历为中外地质考察基地,被誉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8000多年前,就有“姚关人”在施甸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600多年前契丹人南下至这里定居,明代万历年间,抗倭名将邓子龙曾在此戍边平叛,滇西抗战期间,施甸留下了大量的抗战遗物、遗迹和惊心动魄的故事。千百年来,施甸县境内的25个民族水乳交融,和睦相处,谱写着曾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如何将这些宝贵的资源挖掘展示出来,成为惠及施甸人民的宝贵财富?施甸在充分论证中找到了答案: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就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最有力的支撑点。 

为此,施甸县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县级领导和乡镇、部门“一把手”到西安、丽江、大理等地考察学习,同时聘请全国知名旅游规划专家,编制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念性总规,以总规为纲,编制了县城总规、详规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怒江大峡谷旅游综合体、姚关旅游小镇、水墨古村、文化长廊等一批专项规划。并将规划提交县人大审议通过,以决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一张蓝图抓到底”的气魄着力构建施甸旅游发展大格局。 

重实践 万亩荷塘胜景入画来 

五月,当施甸姚关山邑万亩荷塘的荷叶还未完全舒展开时,便有不少县内外的游客来到这里,观赏湿地荷塘的另一番韵味,徜徉于十里景观长廊,品尝着湖岸的农家生态美食…… 

姚关本为古湖盆地,历经数万年地质构造变化后形成了今天约2平方公里的山邑湿地。湿地湖光水色,四面青山环绕,构成了山邑一派诗情画意的迷人景色。去年,施甸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抓住姚关作为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点的机遇,以现有野鸭湖湿地为基础,依托姚关独具特色的“高原水乡”优势,借助群山环绕、城水相依、绿色生态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千亩荷塘、十里画廊,生态农业,休闲胜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在姚关率先做实土地流转文章,大胆规划种植了4000多亩莲藕。 

如今,施甸县规划种植的千亩莲藕与湿地风光相得益彰,一幅水墨画卷呈现出迷人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据统计,去年荷花盛开的时候,姚关万亩荷塘打造的以“观荷、垂钓、采莲、餐饮”为一体的旅游品牌,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游客前来观荷赏荷拍荷,平均每天达到2000多人。同时,姚关特色腌腊、荷叶茶、竹编、草凳等也得到了带动,有效地实现了一塘水拖出九项产业的连锁效益,当地老百姓因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水体经济成为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内燃机。 

与之同时,施甸县以文化驱动旅游,将姚关万亩荷塘与善洲林场红色旅游文化,姚关邓子龙戍边文化有机衔接,形成了一条生态文化、红色旅游、戍边文化相互融合的旅游线路。在未来的规划中,姚关还将建设1个旅游中心、1条景观廊道、1个自驾车营地、5个旅游功能区、6条旅游线路。同时,充分挖掘当地原生态而多样化的文化资源,开发野鸭湖湿地为主的湿地亲水经济休闲产品,以金布朗民俗、契丹风情为主的民族文化风情旅游产品,以姚关古镇为主的观光美食度假产品,以清平洞、镇姚城西城墙遗址为主的历史寻访产品,以火星山为主的户外运动娱乐产品,以大关为主的历史文化探秘产品,以野鸭湖湿地、火星山、清平洞、姚关古镇、鱼洞山庄为环线的“自行车沿路自然观光健身产品”等,通过文化旅游的全面融合,让当地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这只是施甸县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中打造养生天堂“原乡生活”的一个缩影。在施甸,水墨施甸的建设已经拉开序幕。施甸坝子,阡陌纵横,镶嵌在田园中的村庄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登上两山的山顶,一幅水墨画卷便尽收眼底。这里春来五彩斑斓,夏临万亩荷花盛开,秋到瓜果飘香,冬季温暖如春。特别是炎热的夏季,进入施甸,你就会看到,狭长的施甸坝中间一条宽阔的河流缓缓流过,大河两岸绿树成荫,万亩荷塘荷花盛开,香味四溢,沁人心脾。从去年开始,施甸结合规划,着力打造“水墨施甸.秘汤胜地”度假目的地,在开展施甸两山绿化,全面植树造林的同时打造坝区湖泊风光。从施甸的由旺到县城,星罗棋布的湖泊、湿地、荷塘成为一道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进入施甸首先感受到的便是生态文化的勃勃生机。 

谋突破 项目带动产业大升级 

说起温泉养生,施甸人的感受可谓是最真切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年冬天农闲时间,施甸的村村寨寨有闲暇功夫的老幼妇孺都会背上行囊到县内的各处温泉洗浴,人群不同,目的也各不相同,有为去除痛患、治病养生的,有纯粹为消除疲劳,休闲度假的……多少年来,这已经成为了施甸当地的一种养生文化,成了每一个家庭孝敬老人的一种方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憧憬着这秘汤神泉不远万里慕名而来。 

这与施甸得天独厚的丰富温泉资源密不可分。在这块江河遍布的土地上,被称为天下神汤的太平石瓢温泉是云南省境内目前发现的唯一碳酸泉,每天可供1319人次洗浴,有着娲女补天美丽传说的何元娲女温泉可供720人洗浴。沿着怒江、勐波罗河(卡斯河、枯柯河)一路行走,散布着七星河热泉、勐波罗葫芦口温泉、红旗桥温泉、打黑温泉等众多的热泉,每年接待着50万人次游客到这里洗浴。近年来,施甸结合保山打造温泉之都的发展机遇,将温泉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在用活坝区冷水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热水资源。目前,施甸开发出的4口温泉,水温最高到76℃,流量4000立方米/日,富含硒、锶、镭等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含偏硅酸较高,为当地发展温泉养生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眼下,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施甸的温泉养生开发项目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主打契丹后裔文化的契丹温泉古镇,打造千亩温泉文化广场的水墨古村,打造休闲农庄的火星山热泉……施甸正朝着名副其实的“温泉之都”坚实地向前迈进。 

走进施甸温泉契丹古镇,因为就在县城边,来这里体验温泉的大部分是县城的老年人。对于施甸开发的这处温泉,退休多年70多岁高龄的杨耀斌感到十分地高兴:“以前泡温泉要到太平石瓢,何元娲女温泉,因为路途较远,每年只能凑好时间享受到一、两个月的养生生活,现在呢,光县城附近就有2个温泉体验馆,准备开发的还有两个,就近就能365天每天享受温泉生活,心里当然高兴了。” 

温泉契丹古镇是施甸县在打造温泉养生休闲旅游中重点推进的一个项目,为此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建设中突出施甸民族建筑文化元素,项目计划于2016年12月投入使用。届时将建成集温泉养生、旅游文化、民族文化、民居风格为一体的城市旅游综合体,建成茶马古道民俗休闲区,民族艺术精品酒店区,温泉客栈区的大众温泉院落,养生围院民居区,高品质度假温泉公寓区,规划建设契丹文化建设古塔建筑群、契丹文化陈列馆,通过开展演艺娱乐、现代影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挖掘开发、大众文化广场等形式多样具有区域特色文化娱乐活动,将契丹温泉古镇打造成为特色鲜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内容丰富,休闲、旅游、度假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生动活泼的最佳特色旅居古镇。 

如果说契丹温泉古镇项目是一家集养生、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城市亮点养生项目,那么怒江大峡谷旅游综合体则是施甸整合资源,把施甸“抗战江防文化”与“怒江风光”联系起来打造的旅游大概念。滇西抗战,2009平方公里的施甸土地上驻扎着十万大军,在125公里的江防线上严密布防,阻止日寇进犯,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施甸人民全民抗战,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抗战遗迹。施甸引进的怒江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开发的项目就是要把这一段感人肺腑的抗战史诗融入到怒江大峡谷施甸的旅游开发中,未来充分展现在广大游客面前。目前,项目一期征地工作已基本完成,共完成征地870亩,近期,该项目已在怒江施甸江防线进行选址,确定在江防沿线打造生态农庄、天然温泉驿站以及开发抗战视觉旅游线路。 

正是将培育旅游产业作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施甸以生态保护为先,做实土地流转文章,挖掘整合“人文遗存、山水风光、高效农业”等资源,将山水和人文、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形成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按照“景点建设—景区旅游服务—旅游产业—文化旅游大产业—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层次逐步递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了良好的开端。2014年,施甸接待游客36万人次,实现收入2亿元。同时,县城建设聚焦生态宜居,不断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全县有序流转农村土地3.34万亩,绿化荒山7.5万亩,改造低效林3万亩,完成了37平方公里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完成了2个省级和4个市级特色乡镇规划,善洲林场国家3A级景区创建顺利通过市级评审,姚关镇上榜国家级生态乡镇。同时,施甸文化开发项目基础工作步伐加快,今年3月施甸广邀全国知名专家为施甸打造契丹后裔文化精品旅游出谋划策,邓子龙戍边故事正在编撰,《荷美》、《笙声不息》和《契丹记忆》等一批特色文化作品生发出的文化魅力,成为驱动施甸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又一“强劲引擎”。 

施甸旅游,正以后发之势破冰前行。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网站声明|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06030408号 服务热线: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