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塔吊林立的工地现场,一个个多姿多彩的特色小镇,一个个心旷神怡的公园湿地,一个个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八月的永昌大地,骄阳似火,热浪炙人。烈日挡不住建设的如火热潮,激情见证着发展的蓬勃态势,隆阳、腾冲、龙陵、昌宁、施甸争相奏响一支支比学赶超的跨越发展交响曲。8月25日至29日,我们一路辗转,探寻保山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的秘密。
解放思想:探索跨越新路径
“51+49”股权债权政策、“10+3”投融资政策、“5+8”标准厂房足够政策、“30+37”电价优惠政策、“5+5”购房扶持政策……刚听到市委副秘书长石明江口中这些带有本地特色的“专业术语”时,我们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仔细思考才恍然,这不就是我们这几天在工地、场馆最常听到的词语“解放思想”的具体化吗?解放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敢于创新,而创新的表现就在于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
在创新投融资机制方面,坚持高速发展金融为要,创新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模式。一是实施“51+49”股权债权政策。政府以土地和厂房入股占51%,企业以设备入股占49%,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政府不参与直接经营、管理、分红,委托中介公司管理,并进行债券扶持。二是实施“10+3”投融资政策。借助央企、省企等搭建“投、融、建、管、营”平台,对融资额度10亿元以上的政府投资项目,实行3年的建设宽限期和10年的运营还款期,确保年化综合费率在6.5%以内。
在创新园区管理机制方面,坚持产业发展聚集为要。以“聚千户企业、创千亿园区”为目标,打破行政区划、实行共建共享,由各县(市、区)与保山工贸园区共同规划建设5个“园中园”,以打造一个低税费成本、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五低”投资环境。一是实施“5+8”标准厂房足够政策。入驻企业5年内可以零租金使用园区标准厂房,期满后可选择一次性回购或8年分期回购。二是实施“30+37”电价优惠政策。新材料企业按每度0.30元、信息产业企业按每度0.33元、轻纺企业按每度0.37元,实施电价优惠。三是实施“5+5”购房扶持政策。入园企业员工工作满5年以上的,可按成本价购买园区管委会下属投资公司开发的商品房;购房后继续在该企业工作5年的,其所购房可上市交易。
在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方面,坚持经济载体城市为要。以生态化引领城市发展,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城为支撑、特色小镇为节点、美丽乡村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在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方面,坚持农业发展规模化为要。全力打造10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设立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由市财政贴息2个点,择优选好10户流转土地上万亩的农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地租、打工、分红三份收入。
在创新开放发展机制方面,坚持跨越发展开放为先。出台了《“一带一路”建设保山行动计划》《保山市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规划》《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保山国际经济合作区总体规划》等文件,着力打通对外开放通道,打造外向型产业基地,加快境外园区建设,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深化教育文化合作交流。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解放程度决定发展速度。敢于创新,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使得保山跨越之路捷报频传:
——2016年,保山市引进外资642.37亿元,同比增长28.65%,获全省招商引资一等奖。今年上半年,引进外资399.8亿元,同比增长27.5%。
——保山工贸园区被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10个千亿级产业园区之一,5个“园中园”共签订协议25个,协议投资162.2亿元,开工16个,投产5个。
——“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青华海西湖城市综合公园已建成开放,并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以全省第一、全国第六的成绩被列为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棚户区改造走在全省前列,完成投资154.2亿元;隆阳区板桥镇和腾冲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正在高质量推进;全市8个小镇入选云南特色小镇创建名录。
——先后确定施甸万家欢、昌宁中麒、龙陵褚橙等7个示范区,扶持基金1.3亿元,共流转土地7.42万亩,完成投资2.95亿元;全市共有18户农特产品加工企业拟开展上市工作,扶持基金1.92亿元。
——猴桥口岸进出口货运量2016年位居全省第3位;缅甸曼德勒保山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缅甸密支那至班哨二级公路建设稳步推进;保山与缅甸密支那、印度高哈蒂、以色列塔玛等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保山学院与马达加斯加图利亚大学联合建成“中非珠宝产业研究中心”。
比学赶超:五马竞赛出硬招
“以前书记经常批评做得不好的县,现在都不用书记开口,通过‘主题+专题’的跨越发展竞争方法,直观地看到谁的速度快,谁的质量好;谁的融资多,谁的招商多;谁的棚改推进好,谁的公园建得好;谁的规模农业好,谁的工业集聚好;谁的高速公路建得快,谁的脱贫攻坚抓得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就会反思。”石明江同志介绍道,“主题+专题”的跨越发展竞争方法是保山激励5县(市、区)、各园区、市直各部门比学赶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措施之一。具体来说,就是2017年分别到5个县(市、区)召开一次跨越发展主题推进会,开会地点以工作实绩为标准,择优而定。专题会上,既到现场参观讲评,又在大会上汇报点评,还随机抽取与会人员参评,使得各县(市、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竞争。此外,还实行10项重点工作专项评价通报制度、10项重大项目督查办法。“三种办法”结合,初步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跨越发展格局。
百舸争流千帆竞,跨越发展正当时。一系列竞争措施的实施,使得各县(市、区)月月知进度、时时有比较、处处有竞争。想办法、找出路,换档提速,各出硬招,各具特色。
“近年来,隆阳区围绕市委、市政府‘聚千户企业、创千亿园区’发展目标,以‘飞地经济’为抓手,推进‘工业聚集化’,逐步形成‘园中园’、工贸园区、石材产业园、生物产业示范园、建材园5大工业聚集区。”隆阳区工信局副局长张丽梅说,隆阳区在工业聚集化方面坚持“产业发展,聚集为要”,搭建产业聚集平台,以“园中园”飞地经济新模式开创工业跨越新篇章;坚持“存量抓技改,增量抓招商,后劲抓创新”,利用电价、气候、用工成本和政策优势,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以“大项目建设”形成“大产业聚集”;坚持“营商环境就是最大生产力”,着力打造“硬环境”、提升“软环境”。
古色古香的建筑掩映在翠绿中,往来的工人正细细雕琢设计典雅的房屋,小桥流水迂回环绕静静流过……隐于山水之间的玛御谷温泉小镇就这样闯入我们眼帘。旅游品牌化建设,是旅游资源富集的腾冲市目前正在深耕的一块领地。“6月入围云南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城投集团有7个小镇入围。目前,这个是建得比较好的,前不久又引入了新加坡悦榕庄集团等多家战略合作伙伴。”腾冲玛御谷温泉投资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易力喜上眉梢。据了解,腾冲近年以“全域旅游”为突破,重点围绕建设一批国际水准旅游精品景区、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新业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实力的旅游服务业。玛御谷温泉投资有限公司既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也是助力者推动者。“
“西安隆基年产5GW单晶硅棒项目是保山历史上最大的工业投资项目,概算总投资45亿元,投产后年销售收入约55亿元。”保山工贸园区龙陵园中园项目负责人何正柏介绍道。招商引资,龙陵是一把好手,今年1至9月,全县签约项目20个,协议总投资88.78亿元,签约项目、市外到位资金同比分别增长17.6%、29%。好手背后亦有好招,据了解,龙陵近年围绕“引龙头、带配套”和“抓配套、引龙头”的招商思路,依托龙陵工业园区和保山硅基产业园龙陵“园中园”的产业布局,做到突出优势,精准定位产业;高位推动,精准搭建队伍;聚焦重点,精准对接产业;优化服务,精准项目落地。
蓝天白云下,萱依草花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早晨散步的人们悠闲地走过……这完全就是一幅田园风光画。“近年来,昌宁以建设‘最宜人居山水田园城市’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抓手,全力推进‘城市生态化’进程,现在看到的城北湿地公园只是其中一项。今年以来步伐加快,县城新建公园绿地34.84万平方米,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1.8%。”昌宁县住建局卢鹏同志这样说。昌宁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字庆明补充道:“城市生态化,我们的理解就是让山更绿、让水更清、让田更秀、让城更靓,让家更温馨。”具体说起来,就是做好五篇文章:构建绿色屏障,让青山显出来;打造滨河廊道,让绿水露出来;建设生态景观,让田园靓起来;构筑绿色大道,让街景美起来;创新管理机制,让城市活起来。
以民为本:群众幸福成现实
玉雕护栏装点了湖光山色,仿古路灯展示出素雅沉稳,古式木窗点缀着青砖黛瓦,巍峨壮观的永昌阁回到了旧时气象……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给保山城市生态格局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华海西湖从去年对市民开放,每天市民争相跑步、健走、骑行、跳广场舞。现在这附近都不太容易买到房子了,因为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宜居。我认为,城市建设根底上是拼生态。保山生态基础好,为我们搞规划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说到底,城市规划就是要给市民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毕竟很多人一辈子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保山市规划局副局长张怡怡说道,保山城市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群众需求出发,“万亩东山森林公园”“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3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被提上议程,慢慢变成现实,“山、水、田、城、园”共融的框架格局正在被架构,“人”与“城”的精神风貌将得到极大融合。她的这番话,不禁使我们对几年后的新城区有了更多的遐想与憧憬。
时空转换到昌宁县城,由于昌宁县的采访调研点都在城内,相隔较近的一些地方,字主任邀请我们步行走着过去,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昌宁的田园气息。路途中,作为土生土长的昌宁人,他热情地当起了“导游”,拉起了“家常”。他说:“昌宁人的幸福指数是最高的,附近的公园一修,每晚都是出门散步的人。我以前下班后还能赶上和家人一起吃饭,现在回家他们都早早吃完饭出门散步去了。”可见,昌宁的城市生态化建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细心看,昌宁县城的一景一物无不显示着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公园做得高端大气,小公园、居民小区做得小巧精致,沿着右甸河,清风徐来,花动柳曳,处处都是景,人在景中行。昌宁县创造出的流转土地建公园、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土地使用模式,政府独资、企业捐资、政府补助、新小区企业独资、PPP、EPC等投资模式的出现,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实际上,也只有围绕着改善群众生活、增强群众幸福感,勇于担当,才能制定出实用管用的政策。
同样的幸福指数,藏匿于腾冲的边境小镇之中。走进位于腾冲市猴桥口岸一旁的国门新村,我们看到了民族特色浓郁的路灯、干净整洁的道路、风格别致的木栅栏、错落有致的民居、清爽精致的小院……浓浓的傈僳气息扑面而来。“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子,有蔡家寨、余家寨两个村民小组,村民全部都是傈僳族。”猴桥镇宣传委员段玉林介绍,沿边开发,脱贫为先。作为国门前的一个村寨,不仅要让当地群众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还要全面对外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和中国农村新形象。当地政府采取依托边境民族特色旅游开发,结合腾冲边合区建设,完善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提升家居环境,实施村寨亮化、美化工程,建设旅游综合体,把黑泥塘自然村建设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集民族文化、丝路文化、边境文化为一体的AAA级新村,切切实实把群众的幸福感提升了一个层次。
因脱贫攻坚带来幸福的还有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尖山村。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尖山村针对建档立卡户和地质灾害区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集中规划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小区——里关寨。在建设过程中,结合该村有邓子龙戍边平叛、布朗族和彝族特色文化村寨、千亩古茶园、全优富硒的同心泉等资源,将里关寨规划定位为乡村旅游村寨,为搬迁户打通增收渠道。特别是随着尖山村的古树茶走俏,尖山村的群众也从开始自己加工销售粗茶到采摘销售鲜叶、学习加工古树茶技艺。据说,过去大多村民不懂得制茶技艺,四五斤鲜叶加工成一斤干茶,也才卖10多元钱。现在,尖山村的茶叶市场销售势头好,转变了群众对茶的观念,带动了很多农户加工销售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