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市启动“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和协同推进,保山的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质量共治格局初步形成,质量发展基础逐步夯实,质量总体水平得到提升,涌现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亮点。
建设“边疆质量走廊” 焕发丝路勃勃生机
自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着眼边疆落后地区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低这一短板,创造性地开展了“边疆质量走廊”建设。着力引导企业和市民以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助推边疆经济社会走质量、速度、效益协调发展之路,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探索出一条边疆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边疆质量走廊”建设是创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我市按照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相结合的原则,以保山中心城区为起点,沿“两江一路”(澜沧江、怒江、滇缅公路)至腾冲猴桥口岸,系统深入的建设一条围绕农业、工业、服务业、工程、环境五大质量提升,部门质量文化展示,覆盖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边疆质量走廊”总思路,积极构建企业、部门、区域“三位一体”的质量提升示范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4家企业、12个政府部门、3个县(市、区)参加到“边疆质量走廊”建设中,并累计评选出42个示范点,作为“边疆质量走廊”综合质量示范标杆,使走廊成为了保山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示范区。
实施“标准化+” 加出“共享共赢”
近年来,我市把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纳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重要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积极构建现代产业标准体系、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环保标准体系、现代标准治理体系,促进标准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次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保山特色的质量标准化发展之路。
我市制定了《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和《保山市市级标准化项目管理办法》,率先了国家、省、市级标准化项目发展体系和市级标准化项目机制,以“标准化+政策”,提升服务发展能力。针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逐步健全完善了以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三大标准体系为核心的企业标准体系,并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此外,还制定了黄龙玉等系列地方特色产品标准,以“标准化+工业”,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通过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建立包括《昌宁甘蔗种植综合标准》《保山烤烟种植综合标准》等在内的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体系,以“标准化+农业”,壮大高原特色产业。市质监、旅游等部门建立了以“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核心内容的《腾冲县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强化了涉旅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促进了腾冲旅游质量的有效提升,以“标准化+旅游”,打造全域旅游品牌。
“标准化+美丽乡村” 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在创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中,我市以标准化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集体产权、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治理等领域标准化探索,深入开展标准化试点,推动“美丽乡村”标准升级。
为探索符合保山实际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标准,我市根据国家标准的要求,在腾冲市和顺镇水碓社区开展了美丽乡村市级标准化试点,同时,深入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和湖州市安吉县、贵州省贵阳市和遵义市、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等地进行调研。结合保山实际情况,出台了云南首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范《保山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规范》的发布实施,使保山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建设有目标、评价有依据、考核有规范”,实现了从定性向定量转化,从零散化向体系化转化,从指向性向操作性转化,成为保山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硬约束”、“对标尺”,使全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助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了城乡人居环境。
打造“6995”服务平台 开创公共管理新模式
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加强公共管理,我市在网格化服务管理实践中,将传统的“十户联防”与现代手机通信技术相结合,创建了“6995”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十户联防”+手机+互联网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
利用“6995”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将之前分散于民政、医疗、社保、治安、党务、教育、交通等各条块的信息资源统一整合利用,联通信息孤岛,打造保山特色的“6995”信息惠民服务平台,实现“一站式、一道门、一体化”服务,成为联系群众的直通车、方便群众的快车道、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6995”运行两年来,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眼下在保山的农村和社区,无论是政策宣传,农村医保、低保,村务政务公开等,都可以通过“6995”信息平台直接安排、通知或宣传到群众当中,使社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惠民服务在网格中开展,社会治理在网格中加强,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打通了公共服务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公共服务质量与社会治理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得到了李克强、刘云山、郭声琨等多位中央领导高度认可,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