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在各级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以“三查三看”教育、“四比四促”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一教育五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密切联系群众活动,建立了群众工作六项制度,成为新形势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生动实践和有效载体,无疑是我市在新形势下探索出的一条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新经验。
盛夏时节,在我市的机关单位、乡镇农村、企业社区采访,干部群众都不约而同地表达着这样一种看法:保山市这几年开展的各项学习教育活动、推行的群众工作六项制度,都是市委基于对保山市情的深刻把握,围绕实际提出来、做出来的,活动实实在在,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三查三看”:用“猛药” 动真格
2010年春夏之交,按照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要求以及省委“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市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存在工作效率低、缺乏进取精神、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问题,开展了以“查作风,看学习真不真、团结好不好、务实行不行、创新强不强、守纪好不好;查工作,看思路明不明、方法对不对、措施实不实、发展快不快;查项目,看储备多不多、服务优不优、建设快不快、成效显不显”为主要内容的“三查三看”教育活动。
活动重点针对长期存在于干部队伍中的“慢、难、满,旧、飘、少”的问题,将活动分为“思想发动、学习提高,听取意见、查找问题,全面总结、整改验收”三个阶段20个环节,各个阶段既相对分工,又紧密联系,每个阶段又有每个阶段的相应任务和具体的工作意见。
市委书记李正阳不仅带头抓学习,还坚持轻车简从,多次深入市直、县区、乡镇(街道)、村组(社区)随机调研,以随机提问、查看读书笔记等方式,抽查干部学习情况,进一步督促广大机关干部端正了学风。
“形势催人,形势赶人。”广大干部表示:“要好好学,否则就要落在其他党员后面了”、“这回是对干部作风动真格了!”“三查三看”教育开展以来,这是广大党员干部议论最多的话语。
各参学单位坚持把理论学习贯穿学习教育始终,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作为“三查三看”教育的首要任务,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创新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成效,凝聚发展共识,形成了上至市委书记,下至一般工作人员,各单位全员参加教育的热潮。
忽如一夜春风来。我市坚持把“三查三看”教育与推进中心工作、促进发展有机结合,切实增强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县区间、乡镇间、部门间、企业间、党员干部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
在开展“三查三看”教育中,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秦光荣等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亲临保山视察指导工作,先后就创先争优活动、边疆党的建设、杨善洲、郑垧靖先进事迹宣传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特别对保山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以“三查三看”教育为抓手,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简报、《人民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先后对我市“三查三看”教育进行了报道和推介。
“四比四促”:解民忧 办实事
保山是杨善洲同志的家乡。“保山的学习活动要始终坚持在广度上发展、深度上下功夫,探索新载体,努力做到‘墙内开花墙内香’。”2011年4月,李正阳在全市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扎实推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动员会上明确提出。
在实践中丰富内涵,在实践中提高实效。继2010年开展“三查三看”教育后,从2011年4月份开始,我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四比四促”(即:比理想信念、比践行宗旨、比坚持群众路线、比作风建设,促党性修养增强、促创先争优和“三个一”实践活动、促“三查三看”教育整改、促科学发展)活动,进一步把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在活动中,我市重点开展了领导干部蹲点和部门联村入户工作,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宣讲杨善洲精神、实践杨善洲精神。
全市召开的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扎实推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动员大会刚一结束,李正阳就率先深入群众反响强烈、存在问题较大的腾冲县胆扎社区蹲点解决问题。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松也率先垂范,多次到联系村蹲点调研,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做出了示范。
全市33名厅级领导先后背起行囊,用10天左右的时间下乡蹲点,吃住在农家。带动市、县(区)、乡镇(街道)计20722名党员干部组成工作组(队),先后分批参加了15天的联村入户活动,实实在在地“潜”入田间地头接“地气”,累计联村606个,占全市66%以上的村委会。
活动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群众普遍反映:“以往领导干部下乡,沿着既定路线走走,坐在车里转转,隔着玻璃看看,选个代表谈谈;这次领导干部进村蹲点,视群众为‘家人’,视群众反映的问题为‘家事’,视群众来信为‘家书’,视群众的期待为‘家计’,视群众工作为‘家业’,变化真的很大。”
“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的干部,确实应该反省了!”我市许多党员干部在联村入户后感叹:在老百姓家聊家常与在办公室里接待群众来访不一样,睡在农家硬板床上考虑问题与坐在办公室沙发上考虑问题不一样。不少年轻干部表示,通过参加劳动的方式践行杨善洲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精神,使灵魂得到了净化,境界得到了升华。
截至目前,通过领导干部蹲点和部门联村入户,全市累计梳理矛盾纠纷8050多件,现场释疑解惑71000余件。据统计,2012年全市信访数量下降2.8%,批次下降7.4%,集体访人数下降8.5%。
“六项任务”:谋发展 求实效
2011年底,省委提出在全省深入开展以“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四群”教育活动。我市把在学习杨善洲活动中积累的群众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提炼,确定了干部在直接联系群众中要重点完成的六项任务(即感恩教育、农民收入倍增行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行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行动、绿化荒山行动、村庄规划建设行动),确保“四群”教育促干部作风转变同时出发展实效。
我市还明确了六项任务的五年奋斗目标和年度工作任务、基本原则、工作措施、组织保障等,同时建立了工作考核办法,做到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作指导、联村单位有担子、党员干部有任务、工作队员抓落实,各县区、乡镇乃至村庄则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目标任务,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全市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一场“干部转变作风、群众积极参与、共促全面发展”的热潮正在保山掀起。
沿着杨善洲的足迹,全市近3.1万名干部在“学善洲、见行动”口号的感召下,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干群之间在心贴心、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中变得更加紧密。
为进一步转作风、求实效,今年初以来,市委进一步提出了“一把手”抓落实的工作要求。围绕“一把手”抓落实必须做表率树标杆、抓具体具体抓、认真抓抓认真、严纪律勇担责、善领导全面促等重点,对“一把手”如何抓好工作落实作了具体细化。
“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全市党员干部带头干事创业、带头抓落实,逐步形成“人人重实干、事事讲落实、层层抓推进”的良好风气,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教育五行动”开展一年多来,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受教育180多万人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30个,带动农户16万户;发展村集体经济581村,占全市村(社区)总数的63.7%;新增绿化荒山面积33.2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2%;组织实施村庄规划建设875村,已建成315村,占全市村(社区)总数的34.5%。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20.1%。
“六项制度”:出实招 建章程
强化制度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市委紧紧抓住听民声、访民情、办民事三大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开展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做法,逐步健全和完善了群众工作“六项制度”。即《领导干部蹲点制度》《联村入户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群众工作督查制度》和《群众工作问责制度》,确保群众工作经常化、长效化,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切实转变作风。
制度要求,市级领导和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每年蹲点不少于10天、走访群众不少于20户,市直部门和县区领导班子成员及县区直属部门主要领导每年蹲点不少于15天、走访群众不少于30户,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每年蹲点不少于20天、走访群众不少于40户;部门派出的每批干部驻村不少于15天,每名干部走访农户不少于30户;各部门选派1名干部到所联系的村挂职,并长期固定1名同志担任联系村的民情联络员;建立群众诉求“一村一册、一户一档、一事一表”台账……在乡村两级建立矛盾调处中心,推行“以奖代补”和“以案定补”激励机制,实行信访工作“倒查机制”和“黄牌警告”制度……
一系列细致完善的制度,推动干部以“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通过坚持执行六项制度,机关干部队伍受到了教育,改进了工作作风,达到了“干部下去、民意上来;问题解决,民心回来”的目的。2012年以来,全市乡镇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挂包对象覆盖全市912个村(社区),近3.1万多名机关干部共联户近7.8万户;累计发放民情联系卡近65.7万张,建立民情登记卡22.35万套,民情台账21.3万套;协调项目4893个,涉及资金3.3亿多元。
春风送暖入农家,联村联户又连心。如今,“六项制度”在我市真正成了聚党心凝民心、密切党群干群情感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