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沿着已经硬化的公路走进龙陵县龙江乡三台山村,眼前一亮。掩映在绿水青山中的一个个小村落里,红砖黛瓦的屋顶上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干净整洁的村庄道路、精致宽敞的文体活动场;依山缠绕生机盎然的核桃、茶叶、红花油茶……记者无法把这里和三年前的三台山村联系起来。
三年时间,这个龙江乡最贫困的村,在龙陵县人大的鼎力帮扶下,用创新和勤劳取得了整村脱贫的骄人成绩。
“国家政策暖民心,资金扶贫到农村。头等大事先修路,条条村道都变新。往日泥泞路难走,如今平坦过家门。”“自从来了扶贫队,村寨面貌日日新。国家扶持民努力,共建文明新农村……”这几首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是三台山村民自编自唱的“山歌”,道出了广大村民的心声。
量身定制 精准施策
“以前只要有新政策实施,我心里就有疙瘩,感觉不靠谱,所以老抵触。”过去对政府政策老抱有成见的草山河寨立卡贫困户范锦明,如今成了大忙人,每天除了侍候父母亲,还得莳弄茶园、核桃、草果和4只羊,还得抽时间去相亲,整天忙得脚不落宅。年近40的范锦明一家3口人,60多岁的父母一个是盲人,一个耳聋,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太差,这把年纪了还娶不到媳妇。去年3月,县人大筹资22.64万元,干部职工每人出资500元为结对带扶的99户建档立卡户买羊,(三台山村18户、邦明村68户、常委会副主任挂钩户13户),每户立卡户2只能繁母羊,种公羊则由专户饲养,有偿公用。送给村委会28只能繁母羊、2只种公羊,发展村集体经济,摘去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
今年,范锦明家喜事连连,城里亲戚送的两只母羊产下了2只羊崽,两只母羊又怀上了二胎;去年种植的2亩草果收入2000多元,3亩珍稀白茶收入1400余元,3亩茶园收入6000多元,20亩油茶、18棵核桃长势良好;加上打零工收入,总收入已达2万多元。而且,让父母欣慰的是自己有了意中人,通过几次接触彼此都很满意,对脱贫和成家立业,范锦明信心满满。
“七坡八梁十二洼,洼洼有人家,多则十多户,少则七、八家”是三台山村人口居住和地形特点的最形象概述,该村7个村民小组245户1087人,零星地分布在一个个深山沟里。
县人大主任带领扶贫工作组入村后,通过走访群众、深入调研,采用“432221”精准识别工作法,即:四看(看房、看粮、看劳动力强不强、看有无读书郎)、三问(问农户、问邻居、问村组干部)、两算(算准收入账、算好支出账)、两会(贫困户初评会议和终评会议)、两公示(对初定贫困户名单和正式名单分两次进行公示)、1平台(进入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最终确定了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制定了精准扶贫“作战图”,每一户的贫困致贫原困,联系方式,包户人员及脱贫计划都一目了然。
紧扣脱贫、摘帽、增收3个主要目标,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对产业类制、群众需求,精准施策,制定帮扶计划。实施了“321”工程,即:种好“三棵树”(核桃、茶叶、红花油茶),修好“两条路”(勐柳至三台山村委公路、三台山村委至黄草山至豆腐塘河公路),建好“一所完小”(三台山村小学);念好“山字经”,作好生态文章,走特色产业脱贫之路。
驻村扶贫工作组先后3次组织村民到腾冲、碧寨等地考察学习红花油茶、核桃种植及黄山羊养殖技术,举办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班21(期)场,培训村民1000余人次,使每户村民有了1至2名掌握了1至3门实用生产技术的科技“明白人”。同时,引进了龙陵县松山龙魁茶业有限公司,以为村民提供种苗、专用肥和种植技术,产品包收购的方式,种植珍稀白茶756亩,构建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全村种植核桃2214亩、茶叶950亩、草果880亩、红花油茶1887亩、椿头苞200亩,黄山羊存栏200余只,实现了贫困村有一个主导产业、户有一条致富门路、劳动力掌握一门致富技能的目标。出现了贫困户有人帮,弱势群众有人扶,家家手捧“聚宝盆”,户户会念“致富经”的景观。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47元。18户立卡户有13户摘去“穷帽”,今年将有5户脱贫。
修筑致富路 群众得实惠
在豆腐塘河寨,立卡贫困户范忠贤正在院子里用水龙头冲洗摩托车,他指着新建的住房,“您瞧,土墙烂瓦变成了敞亮新居,废弃的猪圈改造成了卫生厕所,门前泥土路也硬化成了干净的水泥路。以前喝的是牛滚塘水,现在用的是自来水。”范忠贤说,居住环境的改善让自己有了脱贫发展的动力。
三年前,三台山村村寨道路坑坑洼洼难行走,晴通雨阻是常态,有的村寨过的还是“吃水贵如油,半年有水半年荒”的日子。县人大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破解制约三台山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协调资金470万元先后完成了勐柳至三台山村委会9.6公里和勐柳坝至勐柳街1.3公里道路硬化;投资6万元架设便民桥2座,解决了5个自然村的通行条件;实施了总投资600多万元的豆腐塘河和黄草山两个自然村新农村建设、黄草山人畜饮水、村组道路改造、村卫生室、文体活动中心等项目,基本实现了水、电、路、网“四通”,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具人大主任李维用告诉记者,在全面完成水、电、路、房、网等基础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以“五改”(改路、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四通”(通路、通电、通水、通网络)整治“五乱”(柴草乱码、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全面改善了村庄面貌。
在黄草山寨,立卡贫困户范有禄正忙着把自家的林中放养的土鸡、草果等农产品装车外运。他告诉记者,过去只有一条便道与山外相通,每到雨季泥滑路烂难行走,卖农产品买农资靠人背马驮。自从水泥路修到家门口,黄草山寨33户村民户户购置了摩托车,有农用车10多辆,生产生话都方便了。县、乡包村帮户干部为寨里协调了产业项目资金,招来‘财神’种植珍稀白茶,寨里的贫困户有的养殖黄山羊、土鸡,有的种植草果、茶叶,有了稳定的收入。“去年咱寨的4个精准扶贫对象户均收入3.5万元以上,实现了当年脱贫。”
三台山村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社员户带贫困户”发展模式,成立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草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户146户,吸纳贫困户加入到产业链上,户均增收4200多元,实现了贫困户有增收项目。形成了贫困户跟着新型经营主体走、新型经营主体带着产业走、产业带着贫困户走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收入多了,日子就好过了。”过去一贫如洗的豆腐塘小组村民范发刚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收入账本:常年在腾冲一家木材厂打工收入3万多元,剔除个人开支,净挣2万余元;5亩草果、6亩茶叶年收入8000多元,出栏畜禽收入3000余元;全家总收入4万多元,人均1万余元。“小康不是梦。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加上全家人勤耕苦作就能过上好日子。”范发刚说。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等靠要的思想要不得,不能老把眼光放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说这话的人名叫陈寿顺,是三台山村龙塘寨村民。记者看到他时,他和妻子正在给珍稀白茶除草施肥。今年42岁的陈寿顺肢残造成家庭贫困,一度时期靠政府救济过日子。后来,经过村干部的不断引导和鼓励,让他扭转了等靠要的思想,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经人介绍,陈寿顺进入县城一家木材厂打工,轮休时回家帮上妻子一把。妻子在家种植了2亩珍稀白茶、3亩草果、12亩核桃、7亩油茶,饲养着5只羊、4头猪、100多只土鸡,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读小学。如今,陈寿顺一家不仅脱贫了,还琢磨着如何致富。
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坦言: 特殊的地理环境让不少山区群众安于现状,加上过去多采用送粮、送物、送钱等扶贫方式,使一些贫困农民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志不立,穷根难断。“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只有思想脱贫才能实现最根本脱贫。县人大时时把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放在首位,要求驻村工作队员指导挂包村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村民普及各类惠农政策、知识,拓宽其致富思路,增强致富信心,扎实开展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
多年来,三台山小学的教学楼是幢D级危房,雨天屋漏雨,晴天房进风,困扰着当地群众和学校师生。2014年伊始,在县人大的协调下,建成了总投资165大的教学楼,正在建设总投资170万元的学生宿舍楼,改善了办学条件。同时,出资5万元,设立了三台山完小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基金和学生“321”奖励办法:任课教师在年末统测中获全乡同级同科1至5名分别给予不等的奖金鼓励;对考入本科以上的三台山村籍学生,按照每生一本3000元、二本2000元、三本1000元给予奖励。学校已举行了2届评奖,三台山村已有9名本科生获奖。
去年以来,三台山村以乡风文明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全村开展“摒弃等靠要懒、摆脱精神贫困”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整治居住环境、摒弃生活陋习、培育文明新风”专项行动,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精神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通过以改房、改路、改水和美化庭院等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不仅帮助贫困户解决了住房杂物堆放、人畜居住不分等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减少了因病致贫返贫的恶性循环,同时也极大提升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
“以前是晴天灰满桌,雨天泥裹脚,粪草墙角堆,脏水洒地泼。如今享福啰,住的是砖瓦房,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自来水,做饭点灯用沼气(电),屋顶上有太阳能,天天能洗热水澡,户户有经济园,农闲时到文体活动中心唱歌跳舞或学习文化科技知识,这日子跟城里人差不多。”年过花甲的豆腐塘河村民陈菊香发自内心的一番感叹,道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好处。
2014年11月,豆腐塘河村民小组在项目资金助推下展开了新农村建设,带动群众投资150多万元,铺筑了宽4米、长2100米的水泥村庄主干道和2300余米的入户路,建成了占地1.5亩的文体活动中心,添置了部分器材;修建了3个蓄水池,架设了自来水入户管道,47户村民户户建起了卫生厨、厕、圈和沼气池,实现了人畜分离;每户还建成了3至5亩的经济园,群众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成立了一支20多人的文体活动队,坚持常年开展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村主任范学文介绍:过去的豆腐塘寨村庄道路坑坑洼洼难行走,厕所露天在村口,人畜共居一院,喝的是竹笕槽水,生活环境太差。通过挂包帮扶实现了村庄道路硬化、吃水清洁化、垃圾粪便处理无害化,人居环境绿色生态化。新农村建设使豆腐塘寨出现了五个“笑眯眯”: 老人走路不怕跌,“笑眯眯”;儿孝媳贤家和睦,“笑眯眯”;小伙子娶媳妇不用愁,“笑眯眯”;文化大院里娱乐多,“笑眯眯”;华侨回家看变化,“笑眯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