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隆阳沪农商村镇银行

首页> 关于我们

区县动态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发布时间:2024-06-14来源:保山日报作者:王曼华浏览字体:[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2012年,面对全市66.7%的村(社区)仍是集体经济“空壳村”的现状,我市提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行动”,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载体。10余年来,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坚决发展,改革创新大胆发展,结合实际深入发展,强化措施持续发展。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2016年,率先在全省消除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2022年底,全市955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村均达23.6万元。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75亿元。全市955个村(社区)中,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至50万元的村有809个,50万元至100万元的村有97个,100万元以上的村有49个。

坚持党建引领是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在壮大村集体经济行动中,我市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议事决策程序,选配合适的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和发展带头人,组织动员党员、村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10余年来,我市各级基层组织因地制宜、创新方式、大胆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但无论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党支部+”始终都覆盖、贯穿于所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模式之中,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引领、主导作用。

隆阳区河图街道青阳社区采取“党建带领、集体带动、企业带路、农民带地”的“四带共富”发展模式,把集体闲置土地、征而未用的土地以及“非粮化”整治后腾退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租赁给农户、企业或生产大户,每年产值达350万余元,2023年末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4万元,以“产业联合+集体增收”的方式保障了村集体和群众增收。

龙陵县平达乡安乐村推行“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将800余亩茶山入股公司,将茶叶车间及配套加工设施租赁给公司,村民负责茶叶种植和采收,公司负责加工销售和运营,探索生产、销售、旅游、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茶庄园经营方式,建立起产供销一体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集体能增收、茶农能致富、企业能发展的“三赢”目标。

昌宁县鸡飞镇邑等村“以党委+党支部+临时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协会”为组织架构,采取“民建、民管、民有、民营”模式对水利设施进行管理和运营,不仅解决了群众用水筹资难、管护难、节约难的问题,而且走上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造血的发展路子。

选对发展路子是关键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选对路子是关键。在工作实践中,我市以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重点,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大胆实践,探索建立了资产租赁型、股份合作型、项目联动型、产业带动型、物业管理型、有偿服务型、异地开发型、招商合作型、旅游创收型、资源盘活型十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灵活、管理有效、运行稳健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集体经济呈现出“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可喜局面。

事实上,我市大部分乡(镇)、村(社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模式并不是单一的。在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多条腿走路,综合运用“十种模式”,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走出了一条“组织有力、集体壮大、农民增收”新路子。

面对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闲置,集镇的人气、财气难旺,有的山区村无资源、无资产、无资金等的情况,隆阳区辛街乡打好土地、集市、组合、服务、红利“五张牌”,从盘活资源、物业管理、异地抱团、公共服务、股份合作五条路径探索发展壮大经济的模式。截至2023年末,全乡15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30万元以上。

以“党支部+合作社”为主要发展模式,腾冲市明光镇因地制宜、多路突破:村集体通过参与发展乌龙茶、红花油茶加工、白鱼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以招租出租等方式,盘活集体固定资产;对荒坡及零散土地集中流转,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依托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以强村带弱村的方式,抱团取暖;推行“农村集镇物业化管理”模式,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有偿服务项目。全镇形成了“一村多品”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2023年,全镇9个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89.02万元,村均突破65万元。

龙陵县勐糯镇通过租赁、承包、联合开发等方式,盘活村集体闲散土地。立足文化资源培育休闲、旅游、观光、服务为一体的特色项目。通过入股褚橙选果厂、肉牛养殖场,实行“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企业为带动,打造全产业链。打出了一套资源盘活型、旅游创收型、产业带动型、抱团取暖型“组合拳”,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规模化发展道路。2023年,全镇6个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430.59万元,村均收入达71.76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村2个。

实现共同富裕是目标

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既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村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为确保村级集体经济的红利惠及民生,我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了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并按照比例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公益金,用于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精神文明等公共事务建设及公益事业支出。同时,通过决策程序,制定适应村集体经济长远发展、符合村情民意的利益分配机制,定期“分红”,使村民参与和服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劲头更足,持续增加村民的满意度、幸福感。

在我市,随着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之路的探索与实践的深入,助推了全市乡村(社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公共服务的逐步完善。

腾冲市和顺镇大庄村与十字路村结成对子,通过共建共兴观光农业、农贸市场建设项目等,不仅实现了集体收入增加、带动农民增收的目标,并有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隆阳区板桥镇板桥社区把集体经济的使用分为三大块。第一块设立滚动资金入股集体经济项目,确保集体经济收入可持续。第二块是建设保障金,用于提升村级公共服务质量和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块是民生保障金,用于开展助学、助老、助贫、助困、助军行动,加强在教育、养老等公共福利事业的投入,走出了一条盘活资源变资金,用活资金聚民心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通过发展蚕桑产业,施甸县酒房乡后寨村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了“四六分成”利益联结机制,并将其写入合作社章程,即所获得收益的60%用于合作社发展壮大,40%按照出资比例用于社员分红及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这种分配方式,提高了群众参与集体经济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大家的主人翁意识,而且为做大集体经济“蛋糕”提供了保障,形成了集体经济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网站声明|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06030408号 服务热线: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