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隆阳沪农商村镇银行

首页> 关于我们

区县动态

改革开放四十年 保山发展尽辉煌

发布时间:2018-12-29来源:保山日报作者:段绍飞浏览字体:[      ]

改革开放激荡的雄厚伟力,助推中国号巨轮驶入广阔深远的新天地,也深深镌刻进温润保山这40年的历史年轮里。

回首来路,保山变化翻天覆地。搭载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阔步走向南亚东南亚,龙江大桥建成通车、保山曼德勒工业园区开工、大瑞铁路怒江四线特大桥合龙……无数值得铭记的瞬间,凝成一部令人赞叹的厚重传奇。

眺望前程,260万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保山以“争创一流”的精神,奋力谱写永昌大地更加出彩的动人乐章。

辉煌成就由改革开放而来,高质量发展也必将依靠更深入的改革开放。保山日报今起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40年来,保山市顺利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发展由单一的农业为主转变为多元化协调快速发展的格局,许多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呈现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17年,保山市生产总值实现678.9亿元,是1978年的169倍,年均增长9.54%。分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9.1亿元,是1978年的61.7倍,年均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45.7亿元,是1978年的400倍,年均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274.2亿元,是1978年的331.9倍,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4.1∶15.3∶20.6调整到2017年的23.4∶36.2∶40.4。 

农业生产全面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保山市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农村经济全面获得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17年,保山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2.1亿元,是1978年的77.6倍,年均增长11.8%(现价)。  

(一)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多种经济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保山市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确保粮食安全,2013年,保山五县(市、区)被国家列为全国产粮大县。2017年,全市大小春粮食播种面积393.8万亩,比1978年增加65.2万亩,增19.8%;粮食总产量146.28万吨,是1978年的2.5倍,年均增长2.3%。全市基本形成了以粮油为主产,畜牧、烤烟、茶叶、甘蔗、蔬菜等经济为骨干,林果、香料、药材、咖啡、桑蚕、山葵等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2017年,全市猪牛羊肉产量44.1万吨,是1982年的15.6倍,年均增长8.2%;甘蔗116.6万吨,是1978年的5.6倍,年均增长4.5%;油料7.2万吨,是1978年的34倍,年均增长9.5%;烤烟4.6万吨,是1985年的58倍,年均增长13.5%;茶叶4.97万吨,是1978年的16.6倍,年均增长7.5%;园林水果10.2万吨,是1978年的24.2倍,年均增长8.5%。 

(二)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机械化率不断提高

2017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30300万瓦特,是1978年的15.8倍,年均增长7.3%;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55968台,是1978年的16.8倍,年均增长7.5%。

改革开放40年,保山农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工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来,保山市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59.1亿元,是1978年的403.5倍。1993年至2017年年均增长13.5%,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3.4%,比1978年提高13.6%。2017年末,全市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在库工业企业达到258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39.2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7.5%。

保山工业经济经过40年的不断发展,对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工业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不断进行优化升级,工业产业结构由粗放型企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企业发展,形成了食品加工、机械、建材、电力、纺织、冶金、医药、烟草、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工业产业体系,主要产品产量逐年大幅增加。2017年,食糖14.6万吨,是1978年的6.1倍;精制茶5.5万吨,是1978年的45.6倍;发电量728409万千瓦小时,是1978年的90.2倍;水泥584万吨,是1978年的846.4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增加。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1978年以来,保山市紧紧围绕基础设施、交通能源和主要产业等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加快重点、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九五”规划以来,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等历史机遇,根据上级资金支持方向,进一步加大了重点、重大项目的建设力度,以项目强产业,以产业促发展。40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成为拉动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为保山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从现有统计指标口径看,2017年,保山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1.8亿元,是2012年的4倍,年均增长31.7%。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6.3亿元,是1978年的973倍,年均增长23.2%。 

从投资的各个历史时期看,保山市“六五”规划期间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额3.8亿元;“七五”规划期间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额7.7亿元;“八五”规划期间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额36.1亿元;“九五”规划期间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额75.1亿元;“十五”规划期间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额162.4亿元;“十一五”规划期间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额690亿元;“十二五”规划以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其中,2012年至2017年规模以上累计完成投资额2945.8亿元。

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商贸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保山市紧紧围绕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商贸流通体制的各项改革,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促进贸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保山消费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消费市场体系日趋形成,物流配送、商品集散的大商业、大市场、大物流逐步规模化、体系化。随着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和移动支付的兴起,自动售卖机,无纸化消费成为常态,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引领了支付系统的新时代,推动了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2017年,保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24.9亿元,是1978年的153.1倍,年均增长13.8%。

改革开放以来,保山市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建设,充分利用地缘、资源优势,坚持以开放促发展,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保山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2017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2亿美元,是2000年的8倍,年均增长13%。其中,2017年出口总额1.3亿美元,进口总额1.9亿美元。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金融规模持续扩大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保山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加大税源培植和产业扶持力度,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支调控能力不断提升,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2017年,保山市财政总收入实现96.6亿元,是1978年249.5倍,年均增长15.2%。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3亿元,是1978年161.1倍,年均增长13.9%。财政总支出261.9亿元,是1978年466.6倍,年均增长17.1%。

改革开放以来,保山市金融业紧紧抓住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机遇,积极探索既适合地方经济发展又利于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子,把眼光和工作重点放在加快发展上,放在保证资产质量和效益上,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和“筹资兴行、存款立行、贷款增效”的经营思路,增加新产品,完善银行功能。随着业务的发展,服务对象由过去单纯的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扩大到社会各基层各单位,增加土地开发、商品房贷款、个人住宅贷款,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等十多个贷款品种。先后开办了信用卡业务、国际业务和证券业务等。业务品种已增加至包括代理、委托、担保、贴现、融资、咨询、理财顾问等类产品。积极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经营模式和营销机制,积极营销住房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小额抵押贷款等,大力支持农业、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的发展,各项业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金融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末,保山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11.6亿元,是1985年的517倍,年均增长21.6%,其中,个人存款余额577亿元,占全部存款余额的51.9%;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91.1亿元,是1985年的208.8倍,年均增长18.2%,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522.4亿元,占全部存贷款余额的75.6%。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保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低层次水平逐步走向全面小康目标。2017年,保山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4元,是1978年的134.1倍,年均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21元,是1978年的83.2倍,年均增长12%。

(一)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膳食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比重逐步下降,膳食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保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支出为18487元,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3369元,恩格尔系数为18.2%,与1987年的50.5%相比,下降32.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支出为8448元,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717元,恩格尔系数为20.3%,与1987年的68.3%相比,下降48个百分点。在丰富的食品消费中,居民对肉、禽、蛋、水产品、奶及其制品等优质高蛋白的动物类食品消费比重增加。2017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肉、禽、水产品及其制品)分别为41.3千克、31.8千克,比1987年分别增加21.7千克、12.7千克;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分别为95.1千克、116.3千克,比1987年分别下降29.9千克、132.7千克。

(二)交通通信费用大幅增加,生活方式明显改变

随着保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全面实施,全市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同时,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广大居民的通信手段得到显著改善,摩托车、家庭轿车和手机等已逐步成为城乡居民家庭和个人的必需品。因此,在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交通和通信费用大幅度增加。2017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费支出分别为2610元、1129元,占消费支出的14.1%、13.4%,分别比1987年上升6.7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

(三)家庭耐用消费品档次提高,生活条件发生巨变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家庭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从1978年的“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逐步过渡到摩托车、汽车、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等。2017年,保山市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摩托车80辆,家用汽车46辆,洗衣机95台,电冰箱92台,彩色电视机125台,家用电脑55台,照相机32架,微波炉47台,淋浴热水器97台,固定电话31部,移动电话264部;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洗衣机86台,摩托车126辆,汽车17辆,固定电话机5部,移动电话287部,热水器89台,电冰箱76台,微波炉15台,彩色电视机112台,家用电脑11台。

教育和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成就卓著

1978年以来,保山市教育事业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设施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保山教育事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1978至1990年保山基础教育得到恢复性发展。截至1990年,全市小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均达95%以上,为基础教育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1991至2000年保山九年制义务教育有了快速发展。通过“两基”和“两全”教育的实施,2000年全市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使全市人口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第三阶段:2001至2017年保山高中教育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校学生数持续增加,办学条件大有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进一步深化了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教育办学格局,教育事业取得蓬勃发展。2017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85所,教职工28085人,在校学生460131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4所,在校学生31128人,是1982年的149倍,年均增长15.4%;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2所,在校学生43003人,是1982年的29.3倍,年均增长10.1%;普通高中33所,在校学生数51977人,是1982年的8.5倍,年均增长6.3%;普通初中88所,在校学生98834人,是1982年的2.3倍,年均增长2.4%;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185158人,由于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比1982减少43.7%,年均减少1.6%;幼儿园638所,在园学生数79428人,是1982年的5.5倍,年均增长5%。2017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4.3%。小学入学率99.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2%。初中毛入学率106.5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1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高考上线率98.85%,高考录取率98.34%。 

2017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6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6个,博物馆15个,剧场、影剧院12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99.07万册,人均拥有藏书量0.38册。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6%。

2017年,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6个,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人数168万人次。共举办各种运动会231次,参加人数56.2万人次。获省级以上奖牌86枚。其中,金牌22枚,银牌36枚,铜牌28枚。

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保山市积极探索和推进卫生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城乡居民的卫生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服务功能日趋完善。2017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302个,其中,医院数5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乡镇卫生院76个;妇幼保健院6个。2017年,卫生机构床位数达13559张,是1978年的5.9倍,年均增长4.6%。其中,医院床位数(含乡镇卫生院)12802张,是1978年的6.3倍,年均增长4.8%。2017年,卫生技术人员达13294人,是1978年的4.9倍,年均增长4.2%。其中,执业及助理医师4360人,是1978年的10.6倍,年均增长6.2%;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05人。 

2017年,全市社会服务设施数50个。社会服务事业支出10.5亿元。养老机构床位数743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19张。社会福利院床位数1550张。社会救济总人数29.9万人次。有31372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157191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人员供养15453人。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96%。

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和旅游业得到空前发展

(一)交通运输业取得较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保山公路建设大体经历了恢复发展、迟滞发展、较快发展和快速发展阶段。4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公路建设作为搞活流通、对外开放、振兴保山经济的重要战略来抓,不断加大交通建设的投入,特别是“九五”以来,紧紧抓住“云南走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战略,加快国道高速公路和大通道公路建设,公路建设规模、速度、质量、资金筹措等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建成了大保高速公路、保腾高速公路、保龙高速公路、腾密(腾冲—缅甸密支那)公路和腾冲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全市公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县乡公路基本实现了油路或水泥路面建设。目前,大瑞铁路保山段、保昌高速公路、保施高速公路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保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17年,全市公路总里程13839.4公里,是1978年的5倍,年均增长4.2%。其中,地管公路12332.3公里;省管公路(含高速路)1270公里。全市汽车(含低速汽车)拥有量227300辆,新注册36139辆。其中,载货载客汽车225922辆,新注册36031辆。2017年,全社会货运量4361万吨;货物周转量793336万吨公里,是1978年的72.8倍,年均增长11.6%;客运量226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58203万人公里,是1978年的16倍,年均增长7.4%。

(二)邮政通信事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保山邮政通信事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建立了较强的服务体系和四通八达的邮电通信网络,现代通信技术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邮电通信条件,为保山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保障。2017年,实现邮政通信业务总量21.8亿元,是1978年的1557.1倍,年均增长20.7%。2017年末,全市拥有固定电话用户9.46万户,移动电话236.27万部,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33.42万户。

(三)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保山旅游业从起步、发展,再到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推动保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全面建立了集吃、住、行、旅、购、旅、娱、康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全市观光旅游业稳步发展,形成康体休闲度假、生态、科考、探险及自驾游为一体的旅游热点,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先后获得了“中国第一魅力名镇”“中国翡翠第一城”“中国优秀旅游名县”“中国文化名县”“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生态文明县”“全国文明城市”及“一生要去的66个中国文化旅游大县”等荣誉。2017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11.4万人次,是1995年的31.8倍,年均增长17%。其中,海外旅游者19.1万人次;国内旅游者2492.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63.5亿元,是1995年的214.2倍,年均增长27.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6897.3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58.8亿元。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光辉历程,是保山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敢为人先、跨越发展的辉煌篇章。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新时代的号角,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作为,保山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迈向新未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开创新时代保山跨越发展新局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网站声明|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06030408号 服务热线: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