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隆阳沪农商村镇银行

首页> 关于我们

区县动态

村庄美了 百姓笑了

发布时间:2016-08-18来源:保山新闻网作者:雷华浏览字体:[      ]

美丽清塘、人文松山、古韵镇安、秀美勐糯……初秋时节,记者行走在龙陵大地,寻觅这些各具特色的乡村景点,踏入了龙陵美丽乡村新画卷。 

既有“颜值”更有“骨感” 

走进坐落在松山主峰下的腊勐乡大垭口移民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横竖有序的水泥道路,把一幢幢农家小院切割成一个棋盘似的建筑群落,村庄道路干净清爽,看不到畜粪和垃圾;依山而建的景观墙、休息亭、抗战纪念小广场等布局合理,错落有致,镶嵌在景观墙上的陶罐、泥瓦、犁耙等生产生活用具散发着历史的陈香;民间抗战遗物收藏馆、松山抗日反攻战碑林、形如碉堡的观景台等景点与农耕文化长廊、抗战文化长廊、农特产品展销长廊交相辉映;寨里的3家农家乐飘荡着阵阵肴香,就餐的游客络绎不绝…… 

“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历史文化保护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三大支柱。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把着力点放在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共同增长、社会环境质量与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使美丽乡村既有‘颜值’,更有‘骨感’,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腊勐乡党委书记孟春来说。 

近年来,龙陵县遵循建设秀美之村、富裕之村、魅力之村、幸福之村、活力之村的要求,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五线一重点”的思路进行规划,即:龙山邦腊掌景区一线(重点建设横山村、香柏河村基础设施及农家乐),龙新蚌渺湖及黄草坝工业园区一线,镇安(古驿站)、腊勐松山抗战文化一线,碧寨、木城、龙江(怒江、龙川江)产业带一线,象达、平达历史文化生态旅游一线,勐糯城乡一体化重点。2015年,该县共整合项目资金11139.25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资6004.35万元,实施了114个建设项目,一大批杂乱无章的旧村庄变成了环境优美、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新家园。 

龙陵县着力打造“山水可望、乡愁可寄、文脉可寻”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确立了“十个一”标准,即: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有一个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有一个机制健全运转良好的农村保洁系统,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饮水条件,有一个完备畅通的交通、电力、通信网络,有一个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有一个能诊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村级医务室,有一个功能齐全的村级服务中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村庄公共设施)。 

“脏乱差”变为“白净美” 

“以前是晴天灰满桌,雨天泥裹脚,粪草堆墙脚,脏水洒地没。如今享福啰,住的是砖瓦房,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自来水,做饭点灯用沼气(电),屋顶有太阳能,天天能洗热水澡,户户有经济园。”年过古稀的勐糯镇大寨村傣族村民万如清发自内心的一番感叹,道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好处。 

“脏、乱、差”是农村的老大难问题。龙陵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治脏治乱”,突出抓好“六个”重点。重点拆除乱搭乱建屋棚、残墙断壁等有碍观瞻的建筑物;重点清除村庄里的柴堆、粪堆、垃圾堆、乱贴乱画和污水沟等;重点规整房前屋后柴草及道路两旁废弃物,达到整洁有序;条件好的村庄建文化墙、绿化小品予以装饰;重点对公路两侧树木涂白,对有关村庄房屋墙面涂白;对村庄进行绿化美化。 

同时,全县还开展了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拆除露天厕所,清除柴堆、粪堆、垃圾堆,有效解决了“粪土门前堆,厕所露天建,家禽满寨跑”的现象。 

现在,村民都自觉做到把垃圾倒到收集房或垃圾桶里,生活污水排进排污沟内。不少村寨成立了以村、组干部和党团员为骨干的义务环卫小组,监督环境卫生,打扫寨里的公共场地,清理排污沟,维护水源保护林。在这群“环境美容师”的带动下,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行动中。 

大寨自然村有136户傣族587人。近几年来,共投入少数民族地区扶持、新农村建设、特色村寨建设等项目资金800多万元,全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掩映在绿树翠竹中的民族文化广场、文化墙、村情博物馆、缅寺、寨心楼、百年古水井,整齐的路灯,置放有序的垃圾桶,精致的傣家小院,停放在院里的小汽车、摩托车,张扬着和谐与富庶。 

大寨以每户每年80元的卫生费把垃圾清运承包到个人,同时,实行卫生门前“三包”,公共场地卫生由几位老倌老奶义务清扫。年过花甲的赧文安是义务保洁员,他告诉记者:“农村就是农村,还能干净到哪儿?垃圾围寨,习以为常,一开始整治卫生,村民并不理解。村、组干部带头清运垃圾,寨边路旁、河沟里,几十年沉积的垃圾被清走20多车。” 

寨容寨貌焕然一新,坏习惯却不易改。有人把果皮、饮料瓶随手扔在路上。保洁员捡了又捡,垃圾不减。入户宣传、教育,动情入理,村民渐渐接受。随地乱扔垃圾的人少了,自觉讲究环境卫生的多了。如今,不但路面干净,自家环境也很讲究。村民赧安毕的院子里,摩托车、小汽车、粮食整齐摆放,硬化的院场里芒果树、小叶榕绿荫匝地洒下,一院凉爽。 

在寨里的一个垃圾收集点,记者看到:垃圾清运工赵华忠正在分拣垃圾。白色塑料袋、酒瓶、矿泉水瓶等分门别类,集中存放,卖到再生资源厂。剩下的生活垃圾,集中填埋、焚烧。“我三天一次到寨里清运垃圾,我承包着10多个寨子的垃圾清运,每天日程排得满满的,有钱赚,心情不错,苦点累点,值!” 

好生态成为聚宝盆 

“庭院花草吐芬芳,水泥道路进村庄;一池三改环境变,沼气一扭饭菜香;特色种养收益好,新村民居亮堂堂……”这首在龙陵农村广为传唱的山歌,唱出了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赞美。 

三家村是碧寨乡较为偏僻的一个小山寨,有43户187人。参天的古树把村寨层层围住,一片片核桃树、柿子树、一块块茶园绿波荡漾,依山而建的农家小院镶嵌在青黛之中,水泥村庄道路穿寨而过;绿树掩映,山溪鸣唱,柴扉自然散布,古色古香的土坯房令人仿佛置身于画中。 

2014年,三家村整合项目资金200多万元,每户集资500元、投劳10个,展开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铺筑了水泥村庄道路,户户完成了“三改”、“三建”和庭院硬化,实现了人畜分离;建成了占地9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和文化室,安装太阳能路灯14盏,在古树下置放休闲石桌凳8套,修建消防池1个、垃圾收集池2个,每户建起3至5亩不等的经济园。 

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村中打造“幸福家园工程”的画卷徐徐展开。村民们围绕一个“绿”字作文章,全村核桃种植面积已达7900亩,挂果4600亩,去年实现产值230万元;种植柿子树2300多棵,年创产值60多万元;在次森林中放养石斛200多亩。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造就了百年古柿树和百年古核桃树两大群落,吸引了不少游客和科考工作者到这里游览观光,赏山寨美景,休闲娱乐和科考,火了一方经济。 

“好生态就是我们的聚宝盆。”年过花甲的村民赵胜忠说:“我家有100多棵核桃树、20多棵柿子树,在树下种植中药材3亩、牧草26亩,饲养黄山羊80多只,放养土鸡500多只,生态养殖的羊和鸡都卖到了好价钱。” 

走进村民陈学清家,年近古稀的陈老倌三代同堂,全家有核桃、柿子树70多棵,有50多棵挂果,饲养着30多头(只)猪、羊,全家年收入达8万多元。建盖了砖木结构白粉墙的大宅院,完成了“三改”,修建了装有太阳能的洗澡间,宽敞的堂屋里沙发、彩电、音响一应俱全,厢房里摆放着农用“小五机”,院子里停放着一辆三轮摩托,厨房里挂着火腿、灌肠、牛干巴,粮囤里盛满了玉米、稻谷。 

说起美丽乡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陈老倌感慨地说:“过去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泥土路,喝的是牛滚塘水;现在住的是砖瓦房,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自来水;家里的遥控器多了,吃饭的碗小了,走亲串戚的路‘近’了,好日子刚开始呢!”他的皱纹里绽开幸福与惬意。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网站声明|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06030408号 服务热线: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