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隆阳沪农商村镇银行

首页> 关于我们

区县动态

文化花开潞江坝 映日荷花别样红

发布时间:2013-10-21来源:保山新闻网浏览字体:[      ]

潞江坝,高黎贡山下的一颗明珠,有人称它是“太阳与大地拥吻的地方”。这里气候终年温暖,风景美不胜收:咖啡满坡,木瓜迎风,香蕉成串,甘蔗成林,此外,还盛产芒果、龙眼、荔枝、番石榴等热带水果。热土上生活着拥有灿烂文化和浓郁风情的傣族、德昂族、傈僳族等多个兄弟民族。上世纪70年代曾有一首歌曲《富饶美丽的潞江坝》风靡一时:富饶美丽的潞江坝,人人见了人人夸……

2011年的6月,潞江坝这块多情的热土又迎来了文化的春天。随着保山市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隆阳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潞江镇紧紧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创建目标,以“抓硬件”、“抓服务”、“抓文产”等三个抓手将创建工作落实到位。在创建工作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挖掘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把潞江文化站建成了市级示范文化站,接待省内外部分地州市、县区和乡镇来参观学习的文化工作者十余批次。

抓硬件,免费开放惠群众

近年来,潞江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镇、村两级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0年,该镇筹措资金80万元,建成了潞江镇综合文化站。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2011年又筹资78余万元建成抗战博物馆,目前正在布展中。

一是建成完善了六个功能室:镇情展览室、文化产业室、多功能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服装道具室、图书阅览室。镇情展览室主要展示民风民俗、历史名人录、抗战文化、知青文化,以图片、展版和实物方式展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有电脑25台,主要为广大群众提供上网查阅资料,同时进行电脑基本知识培训。图书阅览室有图书6000余册,各类报刊杂志10余种,图书报刊种类多,内容丰富,有效地为群众提供查阅所需的各类资料。各功能室开放时间为每天6小时。文化站每天安排两名工作人员负责管理,两人中除文化站工作人员外,另一名为轮流到文化站顶岗学习管理的村级文化信息管理员(大学生村官)。

二是完成文化站场地硬化、绿化等工程建设,建成了潞江民族文化广场,逐步完善广场的功能设施(2个标准的灯光篮球场和2套健身器材)。经常开展全镇性的民族文体活动,积极做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等整理、收集工作,在民族民间艺术的挖掘和民族文化活动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1年4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一级文化站。如今的文化站是一个含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

三是加强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创建文化惠民示范村的建设标准,建成了莫卡文化惠民示范村。目前27个村委会已建成了农家书屋、文化宣传栏;27个村建成农文网络培训分校;村村建成了文化活动室;配备了文化水平较高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农家书屋已实现全覆盖,全部免费开放。

抓服务,办实活动惠群众

所谓“文化惠民”,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潞江镇为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已建成的文化基础设施发挥作用,采取多种方式抓好服务把文化活动抓实抓牢。

一是办实培训,切实做到文化育民。从辖区各单位挑选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有一定技术的人才担任镇农文网培学校的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业技术、手工艺品制作、文艺辅导等相关内容的培训。聘请了退休干部徐继南、杨林华,民间艺人罕光道、莫志林、孟国祥等5名文化服务志愿者但任培训教师,利用多功能培训室设备展开培训,内容涉及党务培训、产业种养殖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傣族象脚鼓、傣族小乘佛教礼仪、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等。截至2013年7月,全镇的文化服务志愿者已发展到70多人,共培训20余次2000余人。二是从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把大学生村官吸收为村级文化助理员,负责各村文化事业工作,利用各村分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涉农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老百姓学会了为外出务工人员网上订购火车票,免费与远方亲友视频聊天,网上查阅各种生产技术资料,提高了生产效率,真正收到了实效,得到了实惠。

二是抓好广场文化活动,实现欢乐乡村大家乐。镇文化站在27个村组建成立文艺演出队,为傣族、德昂族的每个演出队配备2-3套象脚鼓,共计78套投资上十万元,芒颜村的德昂族演出队还配备了一套价值2000元的水鼓。每个演出队的成员都是各村组的文艺骨干,在他们的带动下,“欢乐乡村大家乐”文化活动深入村组,真正体现了文化“乐民”。如今新建成的民族文化广场内每天早晚都活跃着一支中老年文艺队,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该镇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潞江镇的重大节庆期间,如“泼水节”、“木棉花节”、“广母节”、“出凹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站或各村都要举办内容丰富的节日活动,各演出队的精彩表演,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少数民族文化长足发展。

抓文产,文化富民惠群众

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城的,近年来潞江镇努力发展文化特色产业,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以文化产品给农民增收,真正体现“文化富民”。

目前,潞江镇文化站已组建民族服饰协会、竹编手工艺品合作社、演艺协会、民族服饰协会,会长由文化站相关工作人员担任,副会长由各民族服饰负责人担任,各村从事民族服饰制作人为成员,在少数民族服饰制作中力求创新,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元素,并将制作好的民族服饰进行统一管理,集中销售。竹编手工艺品合作社社长由文化站工作人员担任,把莫卡村赧浒竹编手工艺品合作社设为分社,并将其负责人任命为潞江镇竹编手工艺品合作社副社长,针对市场需求,制作出各种行业、各种用途的竹编产品,不仅在本地销售,而且还销往各地州市县。演艺协会会长在业余文艺队优秀演艺人才中选拔担任,副会长由各文艺队负责人担任,演艺队伍不断壮大,每年都组织参加由市、区、镇举办的各种大中型文体活动。各协会都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文化产品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产业之一。

在2013年的保山端阳花街上,潞江镇民族服饰协会和竹编手工艺品合作社的现场表演让观众赞不绝口,买产品的游客络绎不绝。文化站工作人员说,建立各种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目的除了让农民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在于将这些民族技艺传承下去。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挖掘、整理和展示宣传,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培养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人。目前潞江镇已有3人在剪纸、民族山歌等方面的传承人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民间艺人,有5人分别在民族山歌创作、手工艺品制作、民族习俗等方面的传承人被命名为市级非遗民间传承人。最近又向上级文化部门申报了2人。

现在潞江坝,每到傍晚,被果树包围的民族文化广场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小伙此起彼伏的象脚鼓,德昂姑娘的妙曼轻柔水鼓舞,傈僳啊哥的欢快悠扬三弦,一只只婀娜多姿的孔雀争相开屏……文化站内免费开放的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多功能培训室等也座无虚席,老老少少都找到了“文化归宿”。

展望未来,潞江镇将进一步拓展思路,以农村文化建设为抓手,继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的力度,重点办好“泼水节”,引导村级办好“攀枝花节”、“广母节”等民族节日,大力发展和活跃校园文化、镇村文化、广场文化,在“太阳与大地拥吻的地方”谱写新的文化辉煌。使文化像一朵映日荷花,给富饶美丽的潞江坝锦上添花,让潞江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幸福快乐。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网站声明|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06030408号 服务热线: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