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隆阳沪农商村镇银行

首页> 关于我们

区县动态

“端牢饭碗”,保山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2-06-06来源:保山日报 作者:陈国斌浏览字体:[      ]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如何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市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作为全年工作的头等大事,树牢底线意识,以超常超强力度,抓实抓细粮食生产工作。

精准施策,扎牢粮袋子

小满到,农事忙。小满时节的保山乡镇村寨、田间地头,农民们抢抓农时促生产,一派繁忙景象。

与农民一起忙碌在田间地头的还有市县乡各级的农科专家、农技人员。“小麦抽穗情况怎么样?”“要注意油菜蚜虫病害”“育苗时机要掌握好”“大田移栽还有什么困难?”“农资化肥到位了吗?”……育种育苗、技术示范、现场培训、病虫害防治指导,开春以来,全市各级农科专家、农技人员追赶农时节令,把技术、服务送到农民手中,为稳粮增产提供科技保障。

“受疫情影响,一些现场培训无法实施,我们就通过在线培训、在线指导、在线答疑的方式来指导农民及新型经营主体做好田间管理。技术问题解决了、种植障碍扫清了,稳粮增产就有保障了。”市农科所所长刘猛道说。

3月28日至4月15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带队,种植、植保、土肥等专家组成的市级粮食安全生产服务指导组,深入各县(市、区)对粮食生产责任落实等情况进行蹲点服务;5月17日至5月26日,市委农办组建粮食安全工作专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挂钩包片指导服务,坚持问题导向,以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将粮食生产任务落实到村组、落实到田块、落实到种植主体,督促种粮惠农补贴的落实和兑付,为稳粮增产再添砝码。

为坚决打赢抢收夏粮、抢种秋粮这场硬仗,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我市及早做好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调剂调运,协调解决农资供应堵点难点,及时深入到村到店,开展农资打假行动,确保农资供应不断档、不误农时,确保农民群众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同时,积极应对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及疫情影响造成的农资价格上涨问题,对全市实际种粮农民已完成兑付一次性种粮补贴4023万元,第二批3666万元的一次性种粮补贴正在兑付中,一定程度缓解了农资价格上涨对种粮者成本增加的问题。

抢抓春季黄金施工期,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重点围绕“稳粮扩豆”的路线促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把粮食种植面积落实到具体主体和具体田块,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底线任务,稳住农业基本盘;按规定统筹用好已下拨的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等转移支付,最大程度发挥资金效应;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做到准确预报、及时预警、快速反应……

得益于全市上下农业工作的提早安排部署,扎实有效推进,我市农业生产呈现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全市秋收粮食作物已播种166.78万亩,占计划播种面积的60.5%。其中:水稻20.49万亩、玉米126.32万亩、薯类6.8万亩、大豆8.18万亩。预计将于6月中旬完成播种,计划秋粮实现产量120.2万吨。如不遇极端气象和重大病虫害,全年将顺利完成省级下达我市粮食生产底线指标。

一地多用,10万亩土地套种轮作

为实施好新形势下国家粮油安全战略,稳步提高大豆和油菜生产能力,国家和省级下达我市13.8万亩大豆和44万亩油菜种植任务,其中包括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5万亩稻油轮作示范项目。

4月23日召开的保山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为重要工作被反复强调。这项两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加以推广的农业技术模式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是一地多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典型模式,是探索我市粮食增产新空间的有效措施,也是强化国内自给能力,稳定我国油脂和饲料供给的重要举措。”刘猛道道出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推进我市农业提质增效的意义。“这种模式可在保证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还增收一季大豆,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扩大大豆生产、实现玉米大豆双丰收,是节约土地,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一种生物多样性种植方式。”

全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召开一月以来,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情况如何?在全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重点示范区的蒲缥镇,5000多亩的大豆玉米郁郁葱葱,先期播种的玉米已有30厘米,大豆也已长到10厘米高,苗情长势喜人。

蒲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杨志明告诉记者,全市农业生产现场会结束后,蒲缥镇就全面推开了相关工作,通过户长会、村干部会宣传介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优势,5月10日前后,50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示范种植就完成了播种。

“由于蒲缥本身就有套种基础,所以农户的接受度和积极性相对较高。我们的技术指导主要集中在改变农户原来随意性较大,‘满天星’的种植方式,通过科学布局,规范玉米和大豆的种植模式,利用边行优势增加单产。”杨志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相比于传统种植模式,科学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可增产玉米50公斤左右,增产大豆30公斤左右。而且,大豆叶入田能改良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其固氮作用,则可降低每亩15%的化肥成本。“带状复合种植,通过科技的力量实现了‘把地拉长、把天拉宽’的效果,实现了降低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身为科技人员,杨志明对科技兴农有着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截至目前,全市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已完成2.32万亩,为我市粮油增产奠定了基础。

“相比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稻油轮作在我市也有良好的种植历史。但是,我们依然要加强对耕地轮作的指导服务,宣传好耕地轮作的重要意义。把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力争油菜播种面积达到44万亩,促进粮油双丰收。”刘猛道说。

挖潜增效,7600亩杂交稻“上山”

杂交稻“上山”行动,是我省为筑牢“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开辟的稻谷生产新途径。2022年,我市尝试在全市8个乡镇推广7600亩杂交稻旱种示范种植。

为实施好示范项目,圆满完成杂交稻旱种任务,我市抓好关键技术指导服务,确保技术到田、到人,压实主体责任,落实工作举措,用好资金,印发了杂交稻旱种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导意见,成立了市级杂交稻旱种推广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进一步把推广杂交稻旱种作为粮食需求侧改革的切入点,稳定全市稻谷种植面积,努力挖掘稻谷综合种养增产增效潜力。

相比于往年,今年,明光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安周与同事的工作量明显加大了。作为8个杂交稻旱种示范乡镇之一,全市7600亩的示范任务,腾冲市明光镇承担了2700亩。

“虽然明光以前也有种植旱稻的历史,但近年来只有凤凰社区有少量种植,2700亩的示范面积,对农科人员和农户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推广之初,刘安周对完成杂交稻旱种任务还没有充足的信心。

为确保种植效果,明光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举全中心之力投入示范种植工作,从选种开始就做足准备,邀请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和腾冲市农业农村局专家现场调研,为示范种植提出指导意见,并针对明光高海拔冷凉山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制定种植方案。

4月11日,明光镇召开杂交稻旱种现场会,启动相关工作,并提出了4月30日前播种结束的目标。20天里,刘安周与5位同事保持与农户同步的作息时间,指导农户播种、除草、杀虫,把2700亩任务分片包干落实到人。

为支持农户杂交稻旱种,提升播种效率,明光镇为杂交稻旱种区域提供了机械化播种支持,台式、滚轮式播种机覆盖了绝大部分示范田,播种机无法播种的地方,再实施人工播种,原定于4月30日前完成的播种计划,在25日前后就基本结束。

“杂交稻旱种最关键的是品种选择和杂草防除。由于品种选定科学、用种量足、前期除草工作充分,且雨水充足,目前出苗整齐、农户反馈好,下一步只要抓好追施提苗肥,中耕管理到位,亩产可达300公斤左右。”对于2700亩杂交稻旱种示范种植的效果,刘安周已有了充足的信心。

截至目前,7600亩杂交稻旱种示范任务已全部完成,把杂交稻旱种作为稳定我市稻谷生产新途径的尝试正逐步成为现实。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网站声明|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06030408号 服务热线: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