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隆阳沪农商村镇银行

首页> 关于我们

区县动态

鸡飞:"扶贫牛"养成"致富牛"

发布时间:2016-07-01来源:保山新闻网作者:李建国浏览字体:[      ]

“现在,有了合作社统一饲养,养牛自己不用操心,平时该做什么还做什么,等着年底分红就行,这种方式相当好!”一说起昌宁县山头壮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社员们纷纷点头称赞。 

昌宁县山头壮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11月,养殖场位于鸡飞镇鸡飞村下寨村民小组宗家田,占地196亩,其中草料场180亩,养殖场16亩,规划养殖肉牛100头。合作社现有社员66户,其中50户为鸡飞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目前,养殖场共集中饲养肉牛53头。”正在给牛添加饲草的饲养员孙如来说:“除了我自己的3头,其余50头都是贫困户用扶贫项目支持购买的‘扶贫牛’,托管给合作社统一养殖。” 

“采用专业合作社集中养殖的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户分散养殖中没有场地、没有技术、没有劳动力和养殖风险大的问题,实现了产业扶贫由‘资金到户’向‘效益到户’的转变。”鸡飞镇党委书记施军宁说,针对一些地方在产业扶贫中,直接把羊羔、牛犊分给贫困户,有的农户养不好,不出效益,有的甚至转手卖掉换成现金,达不到长期、稳定脱贫目的的情况,鸡飞镇在产业扶贫中,坚持“产业+扶贫”,创新扶贫方式,大胆探索“党组织带头、贫困户主体、集中化饲养、股份式运营”的产业扶贫新模式,通过统一建盖圈舍、集中饲养的方式发展养殖业,发挥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确保贫困户的长期增收。 

鸡飞村地处热区,是鸡飞镇的甘蔗主产区,丰富的甘蔗叶是养殖肉牛的好饲料。立足气候、资源优势,鸡飞镇、村经过征求群众意见,把肉牛养殖作为鸡飞村产业扶贫的一个重点。鸡飞村注册成立了昌宁县山头壮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选举村委会主任为理事长,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为监事长,督促、指导合作社规范运转,以合作社为“引擎”,带动全村肉牛养殖产业发展。 

“通过把村集体、养殖社员、饲养员的利益联结在一起,按照2:4:4的比例享受利润分成,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保证发展能力差的贫困户也能享受到股金分红。”施军宁介绍,鸡飞村集中化养殖发展肉牛产业中,村党总支发挥引导、引领作用,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20万元,动员村干部入股4万元,流转土地16亩,建设养殖规模为100头的规模养殖场,并将养殖场入股专业合作社,约定占股20%。贫困户将扶贫项目支持购买的牛,按照市场价格称重定价,原价作为股本,托管给合作社集中饲养,只需参与日常监督管理,无需劳动力、技术等投入,在利润产出时即可分到40%的现金分红。合作社聘请责任心强、具有一定养殖技术的饲养员来集中统一饲养。饲养员用技术、草料和劳动力入股,通过统一技术、统一场地、统一监管,饲养员可以得到40%的利润分红。饲养员利益与合作社收益的捆绑,调动了饲养员的积极性,规避以工资支付方式聘请饲养员带来的养殖成本高、效益低甚至亏损等潜在风险。 

“把牛喂好,既是对社员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孙如来坦言,“喂不好这些牛,收入就不能保证,首先亏的是我自己”。孙如来是鸡飞村大鸡飞村民小组村民,当过3年兽医员,家里也常年喂牛,有一定养殖技术。合作社成立后,他被聘请为饲养员。每天,他都要天不亮就起床,定时给牛喂草、添水,随时观察每头牛的状态,时常忙到晚上十一二点。为了降低饲养成本,在砍甘蔗的季节,他雇了几个人,到田间地头捡拾废弃的甘蔗叶,自己粉碎、堆捂,加工成饲料。“刚开始,每头牛一天的饲养成本在12元左右,现在降到了8元左右。” 孙如来说。 

“从近三个月的饲养来看,这一批牛长得很快,年底就可以出栏一部分,效益应该比较可观呢。” 孙如来扳着手指头,算起了“致富账”,“一年下来,每户农户可以收入1000元左右,我自己也大概有四五万吧。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网站声明|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06030408号 服务热线: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